我參加了“理想和青春”夏令營(下)
■ 董學柏
青春的閃光
夏令營期間,各地營員各抒己見,暢聊理想抱負。有的矢志科研,欲以創(chuàng)新助力祖國科技騰飛;有的向往講臺,盼用知識點亮學子希望。知識競賽中,思維火花四濺,激烈角逐。搶答、辯論環(huán)節(jié),盡顯深厚學識與敏捷思維,令我深感學無止境,進而奮勇向前。
7月26日,我有幸成為三名大學生代表之一,接受中央電視臺二套欄目組專訪。首次面對央視媒體,起初難免緊張,片刻后便漸入佳境,自信從容。我圍繞理想、目標、青春、奮斗、奉獻等話題侃侃而談,30分鐘的采訪一氣呵成,記者非常滿意。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賀延光老師贈予我一個筆記本,并題字勉勵:祝董學柏同學努力學習,勤奮工作,鵬程展翅,成為青年人的榜樣。
7月24日,黃河之濱的13名營員發(fā)起“揚子江上話黃河”文藝沙龍,共商黃河綜合治理與開發(fā)利用,諸多新穎且具學術價值的設想應運而生。次日,建筑工程院校的15名同學組建“21世紀托拉斯聯(lián)邦筑工程協(xié)會”,曾在全國青年發(fā)明創(chuàng)造賽中以橋梁設計摘得桂冠的上海中學生劉瑩出任會長。此協(xié)會旨在與全國院校及設計部門橫向聯(lián)合,推動我國未來立體建筑發(fā)展。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85級碩士研究生、“發(fā)明協(xié)會”副會長李笑,其研制的“工JB03”新型工業(yè)洗儀,當時年盈利超300萬元,為現(xiàn)代化建設立下殊勛。他提出的院校發(fā)明協(xié)會橫向聯(lián)合倡議,亦獲全體營員一致?lián)碜o。這些事跡《文匯報》均有詳細報道。
時代的脈搏
重慶,作為首批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城市,高樓櫛比,交通繁忙,一片繁榮盛景。其間,我們走訪重慶鋼鐵公司與嘉陵摩托車廠。曾面臨困境的工廠,被改革春風拂過后重煥生機。嘉陵摩托廠年創(chuàng)匯逾千萬美元,納稅超7000萬元,職工年均收入達1600元,業(yè)余文化生活亦大為改善。廠長感言:“中國,改革乃唯一出路,唯此方能興國安邦,振興中華。”
重慶之行,如夏令營中璀璨亮色。山城魅力獨特,韻味悠長。參觀兩廠,深感改革偉力。重鋼煙囪林立,機器轟鳴,四處可見工人們帶著歡喜的忙碌身影。嘉陵摩托廠現(xiàn)代化流水線有序運轉,品質管控精嚴,傳統(tǒng)制造業(yè)于改革中生機勃發(fā),攻堅克難,產品暢銷國內外,彰顯中國品牌崛起之勢。
漫步重慶街頭,城市脈搏強勁可感。大廈林立,市井繁華。市民熱情好客,質樸勤勞。與之交談,聆聽城市變遷,我真切地領略到改革在全國各地帶來的變化,對國家未來滿懷憧憬與信心。
終生難忘的生日
在7月24日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于夏令營中度過了意義非凡且刻骨銘心的22歲生辰。
當天,夏令營的領導偶然得知是我生日,便迅速地籌備起來。他們精心購置了生日蛋糕,用心準備了生日禮品,還為我操辦了一場別出心裁、充滿溫情的生日晚會。在晚會上,營長葉云同志詳細地向大家介紹了我的情況。當提及我來自江西這片承載著厚重革命歷史的土地時,全場瞬間爆發(fā)出雷鳴般的熱烈掌聲。那掌聲,不僅僅是對江西老革命根據(jù)地先輩們的深深崇敬與緬懷,更是飽含著對當代江西人民的深切期望與鼓舞。
在場的夏令營負責人,《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臺與《文匯報》的負責人和新聞記者,營里的50多位學員紛紛熱情地向我贈送了各式各樣獨具心意的紀念品,有精致的筆記本、實用的鋼筆、豐富的圖書,還有小巧的書簽。這一天,于我而言是生命中的一個全新體驗,是我首次度過如此充滿儀式感的生日,也是初次品嘗到曾經只存在于聽聞中的生日蛋糕。從此,蛋糕的香甜氣息,深深地鐫刻在我的記憶深處。
那天,大家興高采烈地載歌載舞,為我送上最真摯、最美好的祝福,我沉浸在無盡的感動與幸福之中。葉云營長親切地邀請我向大家介紹江西的風土人情。我興致勃勃地講述了江西的廬山之秀、景德鎮(zhèn)之韻,著重描繪了九江如詩如畫的山水景致,眾人皆聽得如癡如醉。許多營員滿懷熱忱地表示,畢業(yè)后一定要踏上江西這片土地,親身去感受它的魅力與滄桑,更要努力爭取機會在江西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助力老區(qū)的發(fā)展與振興。時光流轉,在之后的38年歲月里,先后有70多位營員不辭辛勞地來到江西,而我亦懷著感恩與激動之心,奔波于幾十公里乃至幾百公里的路途前去與他們相聚。每一次的重逢,都洋溢著溫馨與喜悅,那些美好的瞬間,至今仍歷歷在目,清晰如昨。
當夜,我躺在床上,思緒翻涌,難以成眠。我暗自思忖,自己生于江西,已然在這片土地上度過了生命的四分之一時光。我不停地問自己,22年來,我為江西人民做了些什么?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又能夠為這片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貢獻些什么?不知若干年后,在記載江西人的辭典之中,是否會有屬于我的一席之地,是否能留下我曾努力奮斗過的些許痕跡?
最難忘的別離
愉快而充實、難忘且短暫的夏令營生活,終究還是悄然走到了尾聲。
7月29日晚,散營會的現(xiàn)場被濃濃的離愁別緒所籠罩。許多營員忍不住潸然淚下,泣不成聲。所有的營員緊緊地圍坐在會議室里,誰也不愿率先離開,仿佛這樣就能讓時光的腳步放緩,就能讓離別的時刻晚些到來。沒有人有心思去睡覺,大家一起傾心交談,互訴衷腸,紛紛在彼此的筆記本上鄭重地寫下飽含深情的留言與祝福。
面對120多位營員熱切誠摯的留言請求,我心中感慨萬千,靈感如泉涌,迅速且用心地完成了每一份留言。那些留言在營員們之間爭相傳閱,有的營員被其中的深情所打動,甚至當眾深情朗誦,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溫度,傳遞著大家內心深處的情感。我也第一次經歷了被60多名女營員逐個擁抱的感人場景。那些擁抱中,沒有絲毫的雜念與非分之想,只有純粹而真摯的情誼與不舍。在一位營員的筆記本上,我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承蒙上天眷顧,讓你我得以相識相知,使我們的世界從此多了一份珍貴的友誼與深深的牽掛。盡管明天的離別或許意味著難以再見,但我們無須過度傷感,而應微笑著面對明天,勇敢地擁抱未來,如此方能不辜負我們今日的美好相遇與心靈相通!”這段話后來被那位成為記者的女營員收錄進了她所著的一本書中,成為永恒的紀念。
次日,在重慶火車站,離別時刻的悲傷氛圍愈發(fā)濃烈。120多名同學緊緊地抱在一起,現(xiàn)場只聽得見此起彼伏的哭聲和飽含深情的告別祝福聲。令人動容的場景引來了眾多路人的駐足圍觀。有的營員沉浸在離別的悲痛中難以自拔,在火車站足足停留了4個小時之后,才帶著滿心的惆悵與不舍緩緩離去。兩名重慶本地的營員不辭辛勞地將每一名營員都送上公交車,一直陪伴著大家抵達火車站、碼頭,確保每一個伙伴都能順利踏上返程之路。后來,一位名叫劉燕的營員在給我的信中寫道:“那一天,我仿佛將一輩子的眼淚都傾盡而流,哭到了極致。”
在散營前后的那幾日里,我的內心猶如波濤洶涌的大海,久久無法平靜。我強忍著不讓淚水滑落,因為我的腦海中始終回蕩著一個營員發(fā)人深省的話。來自北京市十五中的高菁在臨別贈言中寫著:“世間萬物,皆有聚散離合,正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對于離別本身,我并不感到恐懼與害怕,真正讓我心生畏懼的是,歲月的流逝與世俗的紛擾或許會漸漸磨滅你的才華與鋒芒,人情世故的繁雜或許會無情地破壞你內心的真誠與坦率。唯愿你能早日成才!只是,你真的能夠做到嗎?”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王文婧
責編:鐘千惠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