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發(fā)展
一匹馬,欲行又止
長江什么時候在這里變窄
騎馬過江,馬當,有了炮臺
有了血與火,有了孫中山先生的“中流砥柱”
一匹不知疲倦的馬
清政府1840年開始在這里放馬
后來,林啟榮的太平軍在這兒鎮(zhèn)守養(yǎng)馬
最悲壯,1938年6月下旬
中國守軍在此與侵華日軍馬背上拼命
十二月一日,也是入冬的第一天
有些冰涼,馬當炮臺的石頭還有一些溫度
蘆葦,飛不起來是因為它的潮氣太重
好在,我們把馬當山上的炮臺當作彭澤一處風景
五柳書院
還是那條江
一葉扁舟,一千年后的???/span>
當了八十余天縣令
刻在石頭上也會模糊如霧
彭澤,以水的柔情
給先賢一座古色古香的五柳書院
屋梁上的布匹
千里江山圖,歸去來兮不為五斗米折腰
一浪高過一浪
那是先生留下思想的筆墨
有人說,這叫醫(yī)心
回歸自然是所有人的向往
聽,耳邊響起“桃花源里可耕田”一老一小的朗誦
登狄公樓
狄,狄仁杰,大唐如雷貫耳的名字
公,大公無私,也是我們十分敬重的長輩
樓,與閣有區(qū)別,江南又多了一座名樓
看“三絕”碑,看三朵秋菊的沉穩(wěn)而渾厚
向上,登高看遠,江對面小孤山有我一雙眸子
結草銜環(huán),一千多年的長江之水
只為“北斗之南一人而已”
狄公祠,為活著的人建立
舊縣塔,掛念幾根長長的青藤
縱囚墩,由“撮土為香”的風俗而來
古縣址,坐落不遠的彭澤縣黃嶺鄉(xiāng)姚家村
物化建筑,記住生命中轉折
舊的祠堂,裝不下1460天的溫飽
出世入世,在彭澤的江花中找到一次碰撞
大浪淘沙,在彭澤歷史的天空中二位縣令找到永恒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王嘉琪
責編:鐘千惠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