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向陽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如果我們循著人文的足跡,去尋找曾經的廬山愛情故事,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早在1640年前,年僅19歲的廬山本土作家陶淵明先生,就曾經在這里寫下了一封驚艷時空的情書《閑情賦》,為廬山這塊愛情圣地加持背書。
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暉,冬嶺秀孤松。眾所周知,陶淵明是田園詩祖。廬山腳下、鄱陽湖畔是其生活創(chuàng)作的地方。魯迅先生根據(jù)陶淵明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詩句,指出他并非整天的飄逸,并非渾身的靜穆,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而當我們細讀陶淵明的《閑情賦》后,又會感慨除了金剛怒目,他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一個頗為“香艷”的作家呢。
《閑情賦》是陶淵明集中,唯一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他雖然在序言里聲明,是承襲張衡的《定情賦》和蔡邕的《靜情賦》而作,還指出他們的文章是“檢逸辭而宗淡泊,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的,目的是“抑流宕之邪心”“有助于諷諫”,教育人歸于純正。但他在《閑情賦》中表露的感情卻是大膽而直接的,無論張衡和蔡邕甚至德國作家歌德筆下的少年維特都趕不上他的熱烈,分明是青年陶淵明熱戀中獻給愛人的一封情書。
《閑情賦》開篇,以“夫何瑰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群,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于傳聞”,介紹了一位德容絕世的佳人。首先描繪她德行的高潔,“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淡柔情于俗內,負雅志于高云”;次則說之以情以理:“悲晨曦之易夕,咸人生之長勤。同一盡于百年,何歡寡而愁殷。”人生苦短理應珍惜,分明是向佳人表情致意。而佳人的美麗可愛,則是通過她一系列動作來表現(xiàn)和描繪的——“褰朱幃”“泛清瑟”“送纖指”“攮皓袖”“瞬美目”“含言笑”,溢滿對佳人的傾慕之情。如此一位美目流盼、風情萬種又品性高潔的佳人,教我如何不想她呢?
文章第二段,陶淵明大膽而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物化,以極豐富的想象傾吐自己對美人的愛慕之情。“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切脫故而服新!愿在發(fā)而為澤,刷玄鬢于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華妝!愿在莞而為席,安弱體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jié),空委棄于床前!愿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愿在夜而為燭,照玉容于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愿在竹而為扇,含凄飆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愿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而哀來,終推我而輟音!”這十段“愛情狂想曲”,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詩人愿成為佳人的衣領、衣帶、發(fā)油、眉黛、臥席、絲履、影子、夜燭、竹扇、鳴琴,來接近自己愛慕的人,一時一刻也不愿離開她,一旦被拋棄冷落,便難忍失落的悲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啊。
第三段極寫相思的痛苦,陶淵明用了很多抒情手法來表達。如環(huán)境的烘托?!叭~燮燮以去條,氣凄凄而就寒”,寥寥數(shù)筆,陰沉的環(huán)境襯托寫出失戀后的陰郁孤寂。此外,陶淵明還運用了比興手法?!傍B凄聲以孤歸,獸索偶而不還”“若憑舟之失棹,譬緣崖而無攀”,都用得極為貼切,寫出了詩人求偶不得茫然失落的情狀。而“意夫人之在茲,托行云以送懷;行云逝而無語,時奄冉而就過”,寫得又何其浪漫多情!日月山川,草木鳥獸,笛聲行云,詩人信手拈來,皆能托情寄心,一支筆下,一腔深情、萬縷相思。這篇賦的深情程度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堪稱鳳毛麟角。能寫出這樣文字的,是嗜酒飄然、渾身靜穆、金剛怒目等標簽所無法詮釋的,也是序言中的自我聲明所難以詮釋的。一個對情愛、對性愛沒有真切體會、沒有豐富想象力的人,不可能寫出如此香艷的文字。浪漫的想象看似荒謬,在藝術表達卻是恰到好處,表達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真男子,在熱戀中對佳人的細膩婉轉又狂熱奔放的愛情。如此親昵直白地表達愛情,在中國歷來的文學作品中也是極其罕見的?!对娊洝分小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章句,大概是陶淵明《閑情賦》的前驅吧。
陶淵明這篇賦作的寫作時間,一說是他十九歲時的作品,一說大約完成于作者任職或歸隱期間。據(jù)傳是陶淵明在一次酒后思念25歲便不幸病逝的前妻陳氏,恍惚間遇見了一位美麗純潔的姑娘,心中如古井漣漪,揮筆寫下了這篇經典文章傾訴衷腸。只是寫后不久,他又覺得對不住現(xiàn)任妻子,將文章扔進火盆燒掉了。為何付之一炬的《閑情賦》能夠千古流傳呢?這又要感謝陶淵明后來的妻子翟氐。她悄悄將這首傾注丈夫對前妻的滿滿的愛戀和思念的佳作抄下來,否則這篇千古佳作如同石沉大海悄無聲息。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堕e情賦》全文通過極盡夸飾的筆法,細膩地刻畫了心儀女子的絕世容貌與高尚品行,表達了作者對這位美人的愛慕和思念之情。這種表達方式使得《閑情賦》成為一篇流傳千古的“情書”佳作。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王嘉琪
責編:鐘千惠
審核:吳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