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 澄
廬山蓮花洞是蓮花峰西麓的一條大山谷,也稱蓮花谷,比如明代桑喬《廬山紀(jì)事》記載:“蓮花洞者,三峰之墟也?!薄叭濉敝干徎ǚ寮肮玷捣?、錦繡峰。清初毛德琦《廬山志》也說:由蓮花洞上山的路有兩條,一條道路經(jīng)養(yǎng)鹿池登松光嶺,可上小天池謁拜銅金仙;另一條道路可上筋竹嶺,入賓陽和尚的瓜園。
此山谷中峰巒疊翠,瀑飛泉流,崖石峻奇,林木幽深,古時多為佛道之居,南宋著名道士皇甫坦的清虛觀就在其中。直到明隆慶二年(1568),河南左布政使萬衣(1518~1598)卸官后遷居蓮花洞,因萬衣游宦時曾夢見山神對他說:“自從君去后,懶上北山云?!惫史导液蠼ū鄙讲萏靡跃印Hf衣子孫繁衍,形成著名的萬家村,由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周圍并沒有其他大的村莊,鄉(xiāng)民也習(xí)慣將萬家村稱作蓮花洞。在之后近500年的時間里,萬氏后裔人文昌盛,僅進士及第者就有萬堯一、萬青藜、萬兆霖、萬和錫、萬本端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道光二十年(1840)進士萬青藜,歷任兵部、禮部、吏部尚書,并曾兼署過戶部、刑部尚書,去世后朝廷賜謚號“文敏”。
清順治五年(1648),明大理寺少卿黃云師(1607~1682)舉家遷蓮花洞報恩寺附近,筑谷口草堂隱居,至今本地村民稱其故址為“黃云井”。黃氏后裔也是科甲連連,進士及第者有黃圖、黃鳳樓及黃為基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光緒三十年(1904)末科進士黃為基,后改名黃遠(yuǎn)生從事新聞工作,對中國新聞事業(yè)有開辟之功,被譽為“中國第一個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記者”。
濂溪書院本在九江城南十里濂溪港。乾隆二十年(1755),因嫌其“地居卑濕,荒莽不治”,九江知府董榕遷建于蓮花洞萬家村上首澗水東側(cè),經(jīng)一年而始成,建有石華表、圣學(xué)門、立誠堂、師道堂、圣蘊堂、太極廬、周元公祠、愛蓮?fù)?、交翠亭、霽月亭、尋樂亭、生意亭及灑襟亭等。時任江西巡撫胡寶瑔贊嘆說:“向之荒崖斷澗,倏璇題華桷,森矗于煙云杳靄之間?!?/span>
此處雖然風(fēng)景堪比白鹿洞,但距九江城有三十里之遙,學(xué)生生活極為不便。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府溫葆初根據(jù)士紳意見,以原產(chǎn)業(yè)取租息,租賃近城僧舍辦學(xué),書院遂逐漸傾圮,其山則因此得“書院山”之名而流傳至今。光緒七年(1881),九江海關(guān)法國職員波某于其故址建起一幢兩層法式別墅,人稱“波黎公寓”,現(xiàn)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末,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強租廬山長沖,其他列強也紛紛仿效,廬山遂成避暑勝地。光緒二十二年(1896),李德立主持修成從蓮花洞經(jīng)剪刀峽上牯嶺的登山道路“蓮牯路”,由于距離九江城最近,蓮牯路的熱度很快超過原來登山的各條大路。宣統(tǒng)二年(1910),江西省政府又修成從九江至蓮花洞的“九蓮公路”(其終點在今九江市2路公交終點站附近),先通馬車,后通汽車。民國三年(1914),九江天主堂法國主教樊體愛因原來租借龍門溝懶人廟地出現(xiàn)產(chǎn)權(quán)不清的官司,經(jīng)與潯陽道官員協(xié)商,又轉(zhuǎn)租蓮花洞狗頭石附近山地建教會醫(yī)院。一時間,洋人商賈、豪門貴胄紛至沓來,蓮花洞從此成熱鬧之地。
既然叫蓮花洞,是否真有一巖洞呢?2024年4月10日,萬衣后裔萬石紅帶領(lǐng)筆者及黃云師后裔黃珍瑜、黃龍二君于“波黎公寓”西200米處尋得一處巖洞,洞口已被塌下的土石掩蓋了大部分。洞側(cè)有一磚砌碑,外裹塑料廣告布,正面印的《愛蓮說》全文已斑駁脫落,側(cè)面印“蓮花洞故址”五字。洞前有一幢紅色磚瓦房,應(yīng)為當(dāng)年三線工程九江儀表廠四分廠所建。萬石紅說,這就是當(dāng)?shù)卮迕窨谥械纳徎ǘ?,他小時候還經(jīng)常進洞玩耍,但洞很小,少為外人所知。
嘉靖六年(1527)《九江府志》的記載:“蓮花洞在城南二十五里廬山之北,門高一丈,上圓下闊。常有風(fēng)出其內(nèi),幽暗莫知,水源不竭,通新橋大河,因蓮花峰得名?!庇^此洞外形,與“門高一丈,上圓下闊”之說頗合。但萬石紅說,洞內(nèi)僅可容十余人,若稱其“常有風(fēng)出其內(nèi),幽暗莫知,水源不竭”,則有神化之嫌。蔡瀛《廬山小志》也以此濂溪書院故址附近的小洞為蓮花洞。嘉靖四十年(1561)成書的《廬山紀(jì)事》,一方面認(rèn)為蓮花洞就是三峰之麓的谷地,另一方面又存錄《九江府新志》的說法:“蓮花洞門高丈許,藤蘿交蔭,周日常暗暗,水泉冬夏不竭?!钡a充說:“今三峰下無此洞,不知所指?!笨梢娚桃膊恢烙写硕?。
但蓮花洞的得名果真源于這么個小洞嗎?讓人不禁生疑。目前可見最早關(guān)于蓮花洞的記載是北宋熙寧五年(1072)陳舜俞所撰的《廬山記》:“云溪庵,亦名蓮花洞……在蓮花峰下。由云溪二里,亦至太平觀?!边@一說法也被南宋著名政治家周必大所證實,他于乾道三年(1167)十月來游廬山,在其《廬山后錄》記載:“(自皇甫坦庵)行數(shù)百步至云溪庵,即蓮花洞也。”可見,在宋代,蓮花洞就是云溪庵的別名。景定二年(1261),董嗣杲來九江任榷茶官,有《贈蓮花洞僧》二首,其一曰:“山枯葉落晴紛紛,蓮花洞前流水分。流水自送夕陽去,洞上白猿啼白云?!憋@然,董嗣杲所說的蓮花洞也是指一所寺庵。
可見,要想知道更早的蓮花洞位置,就要先考查云溪寺的位置。云溪寺相傳為北宋高僧白云守端禪師(1025~1072)創(chuàng)建,《廬山紀(jì)事》稱“云溪寺在花山南麓”,又曰:“花山者,蛇岡嶺之首也。”經(jīng)萬石紅確認(rèn),花山即濂溪區(qū)蛇岡嶺之東首。康熙初年,墨池和尚重興云溪寺,黃云師《書云溪寺緣冊》說:“(云溪寺)迄墨池而頓復(fù)舊觀也。予棲居夜坐,與疏鐘相聞,風(fēng)日高閑,翮翮杖往,至則面山而寺?!逼洹哆^云溪寺》詩又說:“地不鳴牛遠(yuǎn),人惟鷲嶺閑?!本C合《廬山記》《廬山后錄》《廬山紀(jì)事》及黃云師所述,可知云溪寺位于花山之南麓,距離太平宮一公里,距離皇甫坦庵(即清虛觀)數(shù)百步,距離報恩禪寺一牛鳴地,位置當(dāng)在今村民所謂“花山洼”附近。
唐代李勃(773~831)面廬山五老峰而居,自號“白鹿先生”,所居為四山間一谷地,類比神仙洞府故稱其地為“白鹿洞”。因洞中無洞,南康知府王溱于嘉靖九年(1530)二月二十三日祭山告神時,竟在白鹿洞開山鑿出一個洞來?;ㄉ酵菔撬纳街g的一片谷地,云溪寺背倚花山,“面山而寺”,正前方正是蓮花峰,其得蓮花洞之名應(yīng)與白鹿洞得名相似,并非真有一巖洞。更相似的是,今人也在蓮花洞景區(qū)內(nèi)的石隙間,用鋼筋混凝土塑造成了一個小洞,旁書“蓮花洞”三大字。
在宋代,廬山白鹿洞與蓮花洞齊名,一東一西,一儒一佛,交相輝映。但此后兩洞命運則大不相同。白鹿洞經(jīng)朱熹重建書院,四海聞名,成為中國古代儒家四大書院之首,歷元、明、清以至于今,八百余年來屢廢屢興。而蓮花洞云溪寺早已湮沒,僅僅在明代正統(tǒng)年間住過一位高僧智瑛禪師,為其在廬山歷史上博得一些名聲。智瑛禪師號碧峰,上元縣人,嗣法于臨濟宗海舟永慈禪師(1394~1461)。智瑛禪師初到云溪寺時行頭陀行,為諸僧砍柴舂米,不積資財。他少年時沒有讀書,不識文字,晚年卻能出口成章,頗協(xié)音韻,故得四方僧人敬重,其行跡與六祖慧能頗相似。智瑛禪師在廬山傳法四十余年,是進入明代后廬山的第一位高僧,他與法子靜庵智素(1463~1531)及法孫古拙廣聰,從山麓云溪寺至山巔霞封寺,再至山巔極幽邃彌陀庵,巖棲壑隱,偃臥斗室,聲譽江湖,德范義彰,在教隳律弛的時代,延續(xù)于廬山百余年,他們是明代中期廬山僧人的典范。
今天,人們已將蓮花洞山谷深處開辟為蓮花洞公園,這里群峰攢簇,樹木森森,靈湫繞崖,奇石撫泉,是九江市民休閑散心的絕佳之處。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王嘉琪
責(zé)編:鐘千惠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