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教”經(jīng)歷
■ 陳新代
參加過當年九江地區(qū)“社教”工作的人員可能數(shù)以千計,至今還保留有《“社教”工作隊隊員守則》的則不多。我留存了一份“社教”守則,都是工作隊隊員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事項。
當年參加工作不久,為了加強鍛煉,組織上安排我參加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第一期在武寧縣斜灘公社,第二期分配在永修“社教”工作團淳湖工作隊永光工作組,地委副書記王樹楓任團長,團地委書記胡滿珍任隊長,后來的市委副書記鄭志堂任組長,永光工作組有組員15名,我是最年輕的。
淳湖是緊鄰修河的一個公社,永光則是距淳湖公社所在地東北27華里遠的一個大隊,大隊下轄有造頭村、饒村、張陳村等四個自然村,主要作物為棉花、油菜等。當時的“社教”隊員每人都發(fā)了一份《隊員守則》,我們都是按上面的要求,自帶被褥、臉盆等日用品,選擇貧下中農(nóng)家庭吃飯或住宿,除工作時間外,也和群眾同勞動,打成一片。我在一戶戴姓的老鄉(xiāng)家吃飯,除按規(guī)定給付錢和糧票外,還經(jīng)常為他家翻過堤壩到修河挑水。我還保留一幅當年的寫生畫,隊員黃祖竟和社員同挑塘泥時中途休息,抓緊時間睡一會。我年輕時隨身帶著速寫本,把他打瞌睡的場面畫下來了。他是坐在當?shù)睾苡刑厣囊话焰@上打瞌睡,和其他地方的鍬不同,鍬身金屬部分較窄,但很長,約比其他地方的鍬長一倍。這是適應(yīng)當?shù)氐刭|(zhì)特點而形成的勞動工具,因是河濱淤積平原,泥土疏松,用這種鍬可省力而起土多。
《隊員守則》中除要求隊員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還要求堅定地依靠貧下中農(nóng)。工作綱領(lǐng)性文件則是“雙十條”,來之前和以后,都組織學習和討論過。
運動展開了兩個月,突然接到上級通知,中央又公布了“社教”運動“二十三條”, 要求大家深入學習討論,領(lǐng)會精神,并傳達到所有群眾。工作組于是決定召開全大隊社員大會,在饒村的倉庫前廣場舉行。1965年2月18日,造頭村、張陳村、饒村等四個村子各生產(chǎn)隊群眾都早早地來到此處集中,有的自帶板凳,老太太有的還帶著火缽,黑壓壓地圍了一片,聽身披外衣的鄭志堂組長宣講“二十三條”。我當時和許多隊員一樣,并不清楚“二十三條” 和“雙十條” 有何深層次的區(qū)別。到后來經(jīng)過“文革”,知道“雙十條”是桃園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和“二十三條” 有著路線之爭?!吧缃獭标爢T尚有許多弄不清楚,社員群眾更是一頭霧水。當時限于條件,工作組沒有照相機,筆者站在人群外面,用鋼筆速寫記錄了這次盛大隆重的宣講“二十三條” 大會的實況。畫面當中饒村倉庫是棟木柱隔板的房子,和當?shù)卮蠖鄶?shù)房屋建筑一樣,是這里一帶的特色建筑。由于臨修河,地勢較低,雖然沿河道筑有圩堤,過去仍頻發(fā)水災。所以當?shù)亟ǚ?,先要挑土壘起高高的房基,在房基上用木梁柱橫豎卯榫相互連成木屋架,再用木板隔墻面。萬一破壩大水沖來,先將下面木板拆下,僅剩屋架不易被大水沖倒。斗轉(zhuǎn)星移,近一個甲子過去了,這幅鋼筆寫生畫成為一份歷史檔案,記錄了“社教”運動中的一個歷史側(cè)面。
當年永光大隊,共有12名群眾提了意見的所謂“四不清”干部,1964年12月24日,大隊成立了貧協(xié)籌委會,部分“四不清”干部在會上作了檢討發(fā)言,以后在有關(guān)會議上也安排了一些干部作所謂的“下樓”發(fā)言。這些問題應(yīng)該經(jīng)歷時間的考驗,最終效果如何,我們不得而知。我參與的這期“社教”,自1964年11月4日進村,至1965年4月9日撤離,歷時半年。我們和當?shù)厝罕娊⒘松詈竦母星椋嵵咎媒M長為避免分別時的難舍,采取不辭而別的方式離開,他住的饒姓老鄉(xiāng)家的小女孩知道后還哭了一場。我搭伙的老鄉(xiāng)戴姓,他們知道我們要走了,特意在前一天飯前煮了一碗糯米丸子,還外加兩個雞蛋,讓我和他的兒子同吃,他們自己卻沒吃。我也爭著為他們在修河里挑了最后的兩擔水。而我的這份“社教”經(jīng)歷,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我國歷次運動中的一個縮影。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魏菲
責編:許欽
審核: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