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色色人妻有码视频_欧美一级二级三区久久精品_在线观看无码av不卡毛片_久久国产福利免费

夜讀九江丨(歷史回眸)11月往事之——南門湖上的那道堤

2023-11-18 19:19 長江周刊 閱讀 30309

image.png

11月往事之——

南門湖上的那道堤

■ 馮曉暉

概述:

1964年11月23日,江西省九江市人民委員會下發(fā)通知,原甘棠湖——南門湖統(tǒng)一命名為“南湖”,原小壩命名為“長堤”。

評述:

1964年11月九江市人委會(九江市委)的這一通知發(fā)布后,人們依然按照習慣稱呼甘棠湖和南門湖,將兩湖之間的這道堤稱為小壩。通知將兩個湖取同一個名字,使人們沒法分辨哪兒是哪兒。將小壩改為長堤,名字失去了特色。1964年的這次更名,邏輯上很難講得通,也就沒法貫徹下去。

但通知也不是全然沒有道理,歷史上甘棠湖和南門湖曾經被統(tǒng)稱為南湖,兩湖之間這條堤的名字也不止一個,老九江人依然稱它為“小壩”,雖然它現在的名字叫“李公堤”。九江從古代到近代的歷史上,小壩從未被稱為李公堤,九江也有座李公堤,卻不是這一道。

如今,介紹九江李公堤的統(tǒng)一文本是這樣寫的:李渤與九江淵源極深,年輕時曾與兄李涉隱居廬山讀書,他養(yǎng)了只白鹿,常帶鹿出游,人稱為白鹿先生。二十多年后李渤就任江州刺史,將當年讀書處廣植花木,增設宅舍、開設書院,是為海內第一的白鹿洞書院的由來。如此說來,李公堤的由來也頗有道理。

然而,據同治十三年(1874)《九江府志》記載,九江有李公堤,也有甘棠湖堤,還有南門堤,卻不是同一條堤壩。

李渤修筑的堤壩被稱為“甘棠湖堤”,又名“新壩”,即現在的廬山路。古時甘棠湖在廬山路這一段連接龍開河(湓浦港),通向長江。因城西的陸路交通不便,且常有水患發(fā)生,故李渤在此修筑石堤。該堤在明嘉靖年間重修,并建石閘,根據內外水位開閉。堤名為“甘棠湖堤”,又因在府城之西,亦名“西成堤”。如今地貌變遷,堤壩、石閘均已拆除,堤壩之貌已不復存在。

九江也有“李公堤”,卻與李渤沒有關系。李公堤在長江邊,為明代正德年間九江郡守李從所修筑,今已不存。

小壩自清初以來的名字是“南門堤”,因其在南門之外。它又叫“胡公堤”,胡公即胡宗虞,順治年間在九江任推官(正七品),胡宗虞為江蘇武進人,任職于九江府期間(1661年)編撰了《九江府志》。九江人民為了緬懷胡宗虞對本地的貢獻,以“胡公堤”來紀念他。如此說來,現在的小壩,也就是南門堤或者胡公堤,是清初修建的?并非如此,在胡宗虞修筑南門堤之前,這道堤壩就已經有了。

南門堤上有思賢橋,該橋據稱是為了紀念李渤,或為附會之說。查思賢橋的歷史就會發(fā)現,關于它的史料比堤壩更多,也更長久。據現有史料記載,小壩始建于元代。元代九江的商業(yè)相當發(fā)達,故在南門與山川嶺(今人民路)之間填湖建路,以便于商貿交通,為了溝通兩湖的水系,修筑了思賢橋。有橋當然就有堤,因此小壩至少在元代就已經有了。胡公堤之名起于清初,之前是什么名字,沒有明確記載。

明代,小壩和思賢橋屢毀屢建,有記載橋上曾有7棟房屋,即為廊橋。明清兩代,該橋有明確的7次重建記錄。根據《九江市志》記載,小壩在1934年和1949年先后挖湖泥培堤。

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思賢橋都在小壩的東端,靠近南門口處。橋為石質,上有護欄,在民國中期和日占期,該橋因年久失修,護欄垮塌。

image.png

圖一:1963年7月11日-陳新代寫生

圖一是九江文史學者陳新代老師在1963年7月所繪小壩風光,可見思賢橋緊挨著東岸,過了橋才是現在的半月坪。從圖中可以看出,小壩上最漂亮的那兩排法國梧桐當時已蔚然成林。據記載,法國梧桐的栽種時間大約在1958年。

image.png

image.png

圖二:嚴耀喜所制民國時期的小壩(后期上色處理)和現在的對比圖

由于思賢橋靠近湖岸,易被淤塞,1963年11月至1964年3月,九江市動員市民參加義務勞動,整修堤路,將思賢橋移位重建,老橋被拆除填平,在小壩中央位置再建新橋。圖二、圖三為九江文史學者嚴耀喜所制對比圖,可見該橋位置的變化和小壩數十年來的變遷。

image.png

圖三:嚴耀喜所制民國時期的天花宮和現在的對比圖。

1973年和1978年,小壩先后兩次擴寬路面,鋪瀝青,修建兩岸石質護坡,并在湖岸設護欄。1992年九江在南門湖舉辦龍舟賽,又對小壩進行了加固改造。

最后,將小壩的歷史梳理如下:

1、小壩并非李公堤,無證據表明為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所建。據史料記載,李渤建了甘棠湖堤(今廬山路),但證據并不充分。

2、小壩可能始建于元代,數百年來位置或有改變,大約在清初得以確定,并被命名為南門堤、胡公堤。

3、小壩上的思賢橋原在東端靠近南門處,1964年改建到現在位置。

4、1949年后經過兩次擴寬,1992年龍舟賽后小壩定型,至今未有太大改變。

以上為筆者推測。史料未必都靠譜,甚至同一份資料中也會相互矛盾。南湖不深,一座土堤和一座橋千百年來必然屢毀屢建,它的位置總在變遷,它的名字也不會一成不變。或許是九江人也搞不清胡公或者李公,就稱它為小壩。這名字沒什么歷史文化底蘊,讀出來卻很舒爽,它就像是咱家后院里的一條小徑。對于無數九江市民來說,小壩就是自家的路,每天走湖一定要趟過去的家園。

其實稱之為壩不太合適,壩是擋水的,小壩是通道而不是水壩,它還是應該被稱為堤。筆者以為,南門堤或許才是它最合適的大名,結合著南門和南門湖。它的小名還是應該叫小壩,這名字聽起來就是那么親切。

那么,小壩又是如何被更名為李公堤的。據說,當年在地名規(guī)范化會議上,九江老一輩文史專家有人提出恢復小壩之名,也有人認為小壩這個名字有點小家子氣,西湖有蘇堤、白堤,我們九江有李渤修的堤,為什么不叫李公堤呢?于是,李公堤就從甘棠湖西岸轉到了兩湖之間。2002年,南門堤小壩被正式命名為李公堤,有關部門隨即編撰了李公堤的歷史,將甘棠湖堤和李公堤混到一起。如今,這座被全新賦予豐厚歷史內涵的堤壩已成為九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亮點。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版權聲明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鐘千惠

責編:劉蕓

審核:楊春霞

評論

下載掌中九江

掃描二維碼下載,或者點擊這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