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戰(zhàn)線??文\攝
樊孝松,修水縣大橋鎮(zhèn)人,抗美援朝參戰(zhàn)軍人。于1932年1月3日出生,1951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編入江西省三團二營六連。1952年12月,編入華東三野第二十一軍第六十三師第一八九團第二營第六連,于1953年3月15日赴朝作戰(zhàn)。
1953年3月,樊孝松所在的第二營將士,來到鴨綠江邊,步行到朝鮮新義州登上火車,至半夜下車,開始急行軍。他和戰(zhàn)友所駐守的烏云山(音譯)高地,系“三八線”東面前線,與日本隔海遙望,是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軍乘船登陸入朝的便捷之地。在奔赴陣地途中,每人背著五六十斤的行裝,為避免遭到敵軍的侵襲,部隊白天隱蔽,夜晚行軍,每次行走都是十多個小時,行程百里上下。有天黃昏,他們剛剛出發(fā),敵軍3架飛機遠遠而來,他們便立即散布到山上的樹林中隱蔽。被敵軍發(fā)現(xiàn),敵人在飛機上用機槍向樹林掃射。之后扔下幾顆炸彈,把前面不遠的木橋炸毀。敵機走后,他們即便穿著棉褲,也不得不涉水而行,全身沒有一根干紗。天亮后,他們躲進山上的樹林中,和衣裹在薄薄的棉被里,瑟縮著睡到中午。
由于連續(xù)行軍,戰(zhàn)士所帶的干糧已經(jīng)吃完,盡管饑腸轆轆,晚上還得繼續(xù)前行。這時,得到15里之外的友軍的支援,給予1000斤面粉充饑。樊孝松主動請纓,和19名戰(zhàn)友每人背負50斤面粉,闖過20多條水溝,來回30余里,追趕匆匆前行的部隊。樊孝松在跑過一條小溝時,踩在鵝卵石上,腳下一滑,撲倒在水溝里,腳崴了。他揉了揉,便又急忙把面粉扛在肩上,忍著劇痛,冷汗淋漓,咬牙趕上自己的部隊。
急行軍第六個晚上,他們終于到達了離宿營地1公里的地方。此時他們所吃的是一種叫作“豆餅”的東西,豆餅是我國東北地區(qū)大豆榨油后的下腳料,是用來喂馬的草料。因糧食緊缺,他們不得不把又干又澀的一口“餅”和著一口水吞下。樊孝松和戰(zhàn)友們夜以繼日地搶修公路,期間遭到敵人飛機的侵襲。有次3架敵機前來,他們立即往山上隱蔽,結(jié)果被敵軍發(fā)現(xiàn)。敵機上的射手用機槍對我軍所在的樹林進行掃射。作為機槍副手的樊孝松,立即扛了一箱子彈和一挺機槍預備上山。他深知機槍的殺傷性強,萬一敵軍蜂擁來襲,可以抵御敵人的沖鋒。為不暴露目標,他立即撲在樹下,這時一顆子彈從小腿后面的肌肉中穿過,血流不止。他告訴身邊的班長,班長說,“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能叫,也不能哭,等下給你包扎”。樊孝松的父親樊智清是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的紅軍通訊員,于1934年在余塅鄉(xiāng)的山里被敵槍殺。作為烈士之子的樊孝松,繼承父志,早把生死置之度外。
急行軍進入陣地,便隨著山勢一層一層地呈“一”字形地排開,每人各自隔開七八米,深挖藏身之洞。洞深長寬各一米多,吃住全在洞內(nèi),上面用樹枝樹葉密密遮擋,之后深修戰(zhàn)壕。敵軍來犯,4架飛機在頭頂盤旋,由于我軍隱蔽得好,敵機沒有發(fā)現(xiàn)目標,只能盲目地盤旋幾圈丟下一些炸彈遠去。見我方陣地沒有動靜,4列敵軍端槍向陣地走來。待敵人進入射程之內(nèi),連長一聲令下,我方機槍步槍一起開火,硝煙頓起,子彈呼嘯,打得敵人掉頭就逃。樊孝松扛著子彈隨副班長跳出戰(zhàn)壕,緊隨其后,副班長端著機槍在前對敵掃射,和戰(zhàn)友們一起打退敵人的進犯。
他們?nèi)?2個人,僅有一挺機槍、一把沖鋒 槍,其他人都是步槍,每人4個手榴彈、4個炸藥包。副班長為機槍手,樊孝松是副手,負責往彈匣裝子彈、拆換打紅的槍管。在第二次敵人對我軍陣地發(fā)起沖鋒時,副班長中彈身亡。他連忙抱起機槍,沉著冷靜,在彌漫的煙塵中,“噠噠-噠-噠噠”地對敵人掃射。戰(zhàn)斗進行了一個多小時,敵人傷亡大半。見敵逃跑,他跳出山洞,和戰(zhàn)友們怒吼著向敵軍沖鋒。
駐守烏云山陣地期間,他們與敵軍激戰(zhàn)近20次,構筑著銅墻鐵壁,頑強地把敵人拒之山前,有力地支援了友軍的軍事行動。
金城反擊戰(zhàn)史稱“金城戰(zhàn)役”,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次大型戰(zhàn)役。敵我雙方于1953年6月中旬即將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遭到南朝鮮李承晚集團的強烈反對并宣稱南朝鮮準備單方面繼續(xù)打下去,企圖破壞全面停戰(zhàn)的實現(xiàn)。因此,志愿軍將金城以南地區(qū)的南朝鮮軍部隊作為主要攻擊目標,發(fā)起“金城戰(zhàn)役”。
“金城戰(zhàn)役”取得第一階段勝利后,7月16日,聯(lián)軍先后集結(jié)5個師進行反撲。樊孝松所在的部隊駐守的烏云山,恰恰是敵人重點突破的區(qū)域。最可恨的是,敵機不僅進行轟炸掃射,還對我方陣地進行偵察。由于多次激戰(zhàn),我方陣地被敵逐步摸清。敵軍先用飛機大炮進行掃射和轟炸,常常草木橫飛,塵土漫天,接著是后面的沖鋒,對我陣地構成很大的威脅。這時,部隊組織多個“對空”戰(zhàn)斗小組,專打敵機。樊孝松所在的第六連,集中3挺機槍的正、副手6人,編成小組,他任組長。有次4架敵機來犯,各自向陣地俯沖而來,離地面最低僅30米,我方將士就潛伏在該區(qū)域的多個山頭。見敵機俯沖頭頂,樊孝松所在的小組集中火力向敵射擊。敵人扔下串串炸彈,炸死我方2名機槍手。這時樊孝松告訴另一挺機槍的2名機槍手:“我們要不斷轉(zhuǎn)移陣地,待敵機進入射程,集中射擊,過后立即隱蔽?!贝伺e致使敵機一時找不到準確目標,只能在空中盤旋,扔下幾顆炸彈飛走,樊孝松的腿部被彈片擊中,這是他第二次負傷。因指揮得當,減少傷亡,軍部發(fā)文到連部,給予樊孝松“對空”戰(zhàn)斗嘉獎。
1953年至1957年的在朝期間,樊孝松共計立功三次,由普通戰(zhàn)士晉升為班長至上士班長。
1957年6月,樊孝松退伍回鄉(xiāng),積極響應中央和地方政府號召,進入初級社,不久并入高級社,克服了個人農(nóng)具、勞力不足的困境,集中人力物力辦大事。12月,樊孝松當選為界源高級社委員會的領導班子成員。次年8月,他被調(diào)入沙灣人民公社武裝部,負責“武裝機動連”的民兵組織訓練工作。
1960年,樊孝松不負使命,以公社黨委委員的身份,兼任界源大隊黨支部書記。該大隊700多人口、700多畝水田,地質(zhì)為沙子田、砂石山,“天晴三天田起火,落雨兩日水成災”,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生活極為貧困。樊孝松上任后,率領群眾植樹造林、修建公路、積肥造肥。他帶領群眾在山頂深挖30多口闊大的水塘、興建兩個小型水庫、在石山上開鑿2300米水渠,這些水利工程,有的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由于改造了生產(chǎn)環(huán)境,田地水肥充足,全大隊稻谷年產(chǎn)量由1960年的20萬斤,提高到1968年的70萬斤,該年向國家上交33萬斤“公余糧”,被評為全縣紅旗單位和九江市“西大門”的先進單位。同年他當選為縣委委員。1976年在沙灣公社擔任書記期間,沙灣公社被評為江西省“農(nóng)業(yè)學大寨”先進單位。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他對黨忠誠不忘初心和身先士卒吃苦耐勞密不可分。無論寒暑雨雪,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杭口公社擔任書記期間,樊孝松帶領干群支援興建新灣公社中型水庫——南茶水庫,三個冬天都吃住在工地。樊孝松先后擔任沙灣、杭口、水源公社書記,及大橋區(qū)工委委員、修水縣委委員等職,于1994年退休。
樊孝松,一個基層的普通共產(chǎn)黨員,不管是在朝鮮還是在家鄉(xiāng),都是一如既往地永葆共產(chǎn)黨員的本色和初心,向著敵人或困難,呼嘯向前,沖鋒陷陣,奪取勝利!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左丹
責編:劉蕓
審核: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