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故宮文物的隱秘征途
——讀祝勇《故宮文物南遷》
□?李釗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后開始覬覦華北,故宮文物危如累卵。以史為鑒,為防止日寇劫掠和毀損故宮文物,故宮文物守護者們毅然做出文物南遷這個關系到文物命脈存亡的重大決定。1933年初,一場故宮文物南遷的隱秘征途開啟……著名作家、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的非虛構作品《故宮文物南遷》一書,在深入查找史料、實地走訪、與當事人面談的基礎上,以文學筆法還原這場時間上跨越長達25年、地理上橫貫大半個中國的文物保護大遷徙,帶我們重回這段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每損毀一件文物都意味著傳承數(shù)千年的文化在漸漸消失。以易培基、馬衡為首的故宮文物守護者們深知保護故宮文物的重要意義,但要遷移數(shù)以百萬計的故宮文物談何容易,文物南遷的建議剛被提出時,便遭到諸多人的反對。而當故宮文物南遷的消息不脛而走,社會各界翻滾著洶涌的反對聲浪。1933年2月6日,第一批故宮南遷文物借著夜色正式裝車啟運,誰都未曾想到這一走就是25年。在中國山河破碎的年代里,這趟文物南遷的隱秘征程是一波三折、危險重重,隨著日本侵華腳步的邁進,故宮文物被迫從上海到南京,再從南京分北、南、中三路遷移,最終分別抵達四川峨眉、貴州安順和四川樂山。故宮文物遷移的路線一路伴隨著槍炮聲,而最為艱苦的是北路遷移,曾經(jīng)歷日軍轟炸、山路塌方、翻車事故、斷水斷炊等困境,但在文物守護者的拼死保護下,文物未曾丟失一件,可謂世界文物遷移史上的奇跡。一路走來,故宮文物守護者們一直傳承著歷史的溫度。
誠如作者祝勇所言,“書生報國,不體現(xiàn)為轟轟烈烈的出生入死,而體現(xiàn)為長期而艱辛的堅守與付出。”故宮南遷文物達19000多箱,其中有總量達79338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有每只重約一噸、上面鐫刻著幾百個神秘文字的先秦石鼓,有瓷胎薄如蛋殼的填白脫胎瓷器等易碎易損的國之重寶,每一件都有無可取代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文物守護者們穿越千里火線、蹚過激流險灘,用生命守護著南遷文物的安全。他們身上有文物保護專業(yè)人員的細致、嚴謹和堅守的精神,為確保文物運輸安全,盤點、造冊、封箱……僅文物打包一項工作,就用了半年。遷徙之路漫長、孤寂而窘迫,但他們內(nèi)心篤定堅實,忍受著環(huán)境的惡劣和生活的困難,繼續(xù)著自己的學術研究,那志良的學術著作《石鼓通考》便是在與石鼓為鄰的遷徙路上完成的,他們身上體現(xiàn)著“人在文物在”的報國精神。1945年南遷文物從西南后方開啟歸途,令人未曾想到的是,這一趟回歸之旅,遠比想象的要艱難。從1933年南遷的開始,到1958年將重新匯集在南京的南遷文物遷回北京,這場民族文化搶救行動用時整整25年。
文物本身是會說話的。《故宮文物南遷》所記錄的不僅一場故宮文物的隱秘征途,更是中華民族守護民族文脈的壯舉,民族精神在中華文化保護中的延續(xù)與濃縮。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鐘千惠
責編:劉蕓
審核:姜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