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倪國梁
退休后經(jīng)常是一杯香茗在手,坐在自己的空中花園,望著眼前的綠植,腦海里全是回憶,就像播放著一部部紀(jì)錄片。
小時候,每年父親都會帶著我去“坡腳”看看,“坡腳”是那時長輩們對九江沙河鎮(zhèn)“老屋”的簡稱。我家的“老屋”是極好的,記憶里“老屋”后有高高的“后背山”,門前是一條四季水聲潺潺的小河,還有那時不時幾趟冒著煙的火車,不緊不慢從“老屋”道場邊穿過。
印象中,每到冬天總是會看到農(nóng)田里有切好的大泥巴磚,橫七豎八地曬著太陽。父親告訴我,這些是要用來蓋房子的,難怪我看到“老屋”那兒全都是黃泥巴色的墻,房頂有的是土瓦,有的是草棚。父親一到“老屋”遇到人總有說不完的話,尤其是遇到肩上扛著犁耙,手里還牽著牛,在田埂上走著的鄉(xiāng)親,會上前問長問短。
每年清明,我都會跟著父親到“老屋”后背山去上墳。那時的山除了有幾棵松樹外,光禿禿的,連樹下的茅草都刮得干干凈凈。因?yàn)槟菚r候沒有燒的柴火,總聽“老屋”的人念叨著要去“黎山”砍柴。后來我知道了,“黎山”就是廬山。凌晨出發(fā),到傍晚才能挑一擔(dān)硬柴到家。那時一擔(dān)柴挑到沙河街賣能值兩元錢左右,如果挑到九江去賣可以翻一番的價格。從“坡腳”到九江沿著鐵路走有二十多公里,所以“老屋”的人為了能多賺幾元錢,寧愿舍近求遠(yuǎn),用近一天的時間把幾十公斤的干柴、毛竹、杉樹和炭都挑到九江去賣。那時我家住在賽城湖鐵路邊上,“老屋”的人路過總會到我家來歇個腳,從他們衣背上的白色汗跡,便能看出是多么的不容易。
從1989年到1996年,隨著昌九鐵路復(fù)線以及高鐵的建設(shè),“沙河鎮(zhèn)”站改為“九江南站”后又改為“廬山站”。我家的“老屋”門前也隨著鐵路線一次次拓寬,“老屋”的人也各奔東西。村子里如今不剩幾戶人家,只有祠堂仍屹立在“老屋”的山腳下……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鐘千惠
責(zé)編:劉蕓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