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文
彭澤縣是個有著二千二百多年歷史的古邑。遙遠的從前,一條大山脈如猛龍般從遠處奔襲而來,突然被前面寬闊的長江阻擋,大山脈就地(在小孤山對面,長江南岸)一轉,在長江南岸迅速圍起半個圈子,里面慢慢生長起蘆葦。至南唐升元二年(即公元938年),偌大的蘆葦蕩便成了彭澤縣城駐地至今。
彭澤縣城西北兩面瀕臨長江,是水道;東嶺、南嶺則是陸地入城口。據(jù)清代康熙年間《彭澤縣志》“縣署圖”描繪,縣城東南西北四面均設有城門。南門建在南嶺頭上,東門建在東嶺頭上,西門設在鏡子山內(nèi)側緊挨張家港,北門臨靠柳亭,都有城墻互相銜接。我家住在縣城出南門五里外,南嶺是就近進城唯一通道。從小到大,上街下鄉(xiāng)爬南嶺就成了常事。
小時候爬南嶺多為好(第四聲)吃,眼睛總盯著父親荷包里那五毛錢。大集體時代,我們生產(chǎn)隊上男勞力挑棉花上街賣(縣軋花廠建在縣城里南嶺腳下,下南嶺拐彎就是),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挑一擔棉花上街,每人五毛錢。賣完棉花,生產(chǎn)隊長當場發(fā)現(xiàn)金。于是,父親帶著孩子一起上街賣棉花,成了我們村莊的慣例。隊長發(fā)了錢,大人牽著小孩進館子喝肉片湯、買肉包子吃。一回兩回知道有好吃的,以后看見大人拿叉袋(彭澤人用白棉布做的專門裝棉花賣的袋子,袋口上面兩個耳作扎口打結之用)去生產(chǎn)隊倉庫裝棉花,知道又有錢買好吃的了,不管父母同不同意,早早跑到半路上等候。
南嶺兩面都比較陡,一擔棉花一百二三十斤,不是真正力氣大的人,很難一口氣挑上南嶺。所以,大人習慣在嶺腳路邊的楓樹底下陰涼處歇歇腳,那里正好地勢平坦,然后一鼓作氣挑到南嶺頭上。
大凡上南嶺下南嶺的人,都習慣在嶺頭上住戶門口的石板上坐下休息一會。那時候,小小的我總愛胡思亂想:從前,如果我們的祖宗不被當官的從縣城里趕出來該有多好,現(xiàn)在不是天天有好吃的?
兒時的想法總是那么幼稚、簡單。況且,傳說又是那么神奇,由不得你不信。
老輩相傳:我們家祖宗原先住在縣城里,很有錢,房子也寬裕。有一次,一個大官來到彭澤縣衙,發(fā)現(xiàn)縣衙不是建在正穴地,反倒是老百姓的民宅把正穴給占了。大官雷霆大怒,責令知縣趕緊把正穴地上的私人宅子拆了,住戶遷走,縣衙必須建在正穴地。很快,我們的老祖宗就被趕到河頭定居。住了不知道多少代,大概因為年年發(fā)大水被淹,無奈子孫后代去找縣衙商量。知縣回道:“這樣吧,出南門五里外由你們選?!焙蟠鷤儐枺骸叭绻粗械牡胤奖蝗苏剂四??”“那就叫他們遷走?!本瓦@樣,我們祖上相中了一個叫“蟒蛇盤燕窩”(四周被山圍著,中間一塊盆地)的寶地。據(jù)說這塊寶地原來被另一姓氏的人占了,這回直接被縣衙趕到湖邊上去住,老諶家因此世世代代住在寶地,且人丁興旺。
呵呵,故事與時下大拆遷多么的相近?難道歷史也會重演?
一般來說,挑擔子的時候人累得氣喘吁吁,大人是很少說話的。如果是空手走路又不一樣,特別是我父親,會路上見到什么講什么故事,仿佛父親肚子里有著講不完的故事一樣。
從老虎包上來,到南嶺腳下有一段路較平坦,路左邊是大山,山上長出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石頭。每次看到山邊斜臥著一塊碩大的漆黑棺材一般的石頭時,我心里比走幽靜的老虎包害怕得多??斓侥蠋X腳下,山坡上又生出一塊形狀像條大桂花魚似的石頭來,好像準備穿過南嶺往長江方向游去的樣子,連鼻孔眼睛都長全了,太像了。父親說:“這條魚精如果真的動身去到長江,那整個彭澤縣城都得變成河。大凡精怪動身,必然山崩地裂,帶來的都是災難,天上玉皇大帝當然不允許。所以,在魚精準備動身的關鍵時刻,玉皇大帝派來了雷公電母,發(fā)動電閃雷劈,活活把魚精給劈死了。桂花魚精從此就變成了這塊石頭?!备赣H指著魚精背上刻的“阿彌陀佛”字樣時,告訴我說:“看到?jīng)]?那‘阿彌陀佛’就是天神的鎮(zhèn)妖符,把妖怪鎮(zhèn)住在這里,叫它永世不能禍害人間?!?/span>
千奇百態(tài)的世界,牽出千奇百怪的故事。真真假假,都勾勒著人世間的百態(tài)心境。
如果拿南嶺和東嶺比較,南嶺地勢則更加兇險、獨特。爬上南嶺頭,可以俯瞰彭澤縣城全景??梢月牭匠鞘泄S里機器轟鳴的聲音,看到波濤洶涌的長江水面上百舸爭流的壯觀,觀賞到小孤山巍然獨立于長江之中的神奇。
再往前看,江北宿松一望無際的長江沖積平原,春天麥苗翠綠綠的,秋季陽光下銀海(棉花)光芒耀眼,時不時還能聽到輪船臨近碼頭的笛鳴聲。
站在南嶺頭上,迎著徐徐的秋風,心潮涌動。凸著滿身包釘?shù)墓糯焐铣情T,早已不知去向。殘缺的舊城墻下,一些殘存的磚塊,早已被南嶺腳下住戶撿去修建自家房子了。只有腳底下被時光磨損得圓滑的石頭,在陽光的照射下還能發(fā)出一點點光澤。那是蒼老歲月留下的記憶,那是繁華的今天擠兌過去后殘存的痕跡。高高的南嶺山脈,就是一座堅實的護城墻,緊緊護衛(wèi)著彭澤縣城,拒止外來一切邪惡的入侵。
歲月沉淀了時光,流逝的人生,每一處回眸都是風景;每一個轉身都成了光陰里的故事。唉,歲月老了。如今,聽故事的人成了講故事的人,當年講故事的人成了故事。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魏菲
責編:劉蕓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