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落的吆喝
□?吳盛福
林青竹翠,群山環(huán)抱,一條小溪流水潺潺,層層疊疊的稻田把山塢隔成東西兩半,一條羊腸小道又把山塢兩邊連在了一起。山村美麗而又寧靜,只聽見蟋蟀彈琴、百鳥啁啾。在秋雨綿綿的日子,我回到了我的家鄉(xiāng)——鐵沖。
我正獨自漫步,隨著一陣刺耳的喇叭叫賣聲,一輛賣水果的三輪電瓶車闖入了山村,劃破了往日的寧靜,“蘋果、梨子、桔子、香蕉……”這叫賣聲是先錄好音循環(huán)播放的,自然讓做買賣的人省了不少吆喝的氣力,但我很不喜歡這種喧囂的吆喝,我喜歡林清玄《木魚餛飩》里的那種點到為止、心照不宣的吆喝。
九江步行街,有一個姊妹倆開的蘿卜餅店。她們每天下午3時準時開門,一天只賣500個,賣完就關(guān)門,而且所有人最多只能買2個。多年前,我也慕名而往,排在長長的隊伍后面,真擔(dān)心臨到我已經(jīng)賣完了。還好,終于品嘗到了傳說中的美味。那味道自然是好,但我更為這對姐妹公平、誠信、不貪婪的品格點贊。這是一種高明的經(jīng)營策略,不需要自己吆喝,顧客的好評和傳說勝過吆喝。
賣水果的三輪車帶著喧囂的喇叭聲遠去了,山村又恢復(fù)了寧靜,但我的思緒卻沒有停留,仿佛又聽見了兒時的那陣陣吆喝。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放了暑假,回到家,如同加入了生產(chǎn)隊。一個暑假要經(jīng)歷許多農(nóng)作大事,移秧、割稻、插秧、耘田……
我最喜歡做的農(nóng)活還是鋤棉花草,一個暑假要鋤六七回,從過膝,到過腰,再到過肩,看著棉花苗一日日長高。每次,早上7時許,我們戴著草帽,提拎著茶壺,拿著收音機,扛著鋤頭,往田畈的棉花地進發(fā)。我們邊聽收音機,邊一人一畦地往前鋤草松土。到了晌午,烈日炎炎,曬得人身上火辣辣的,嗓子眼冒煙,渾身衣服都濕透了。一邊喝水,一邊汗水滿臉滿身地流淌,喝再多的水也不解渴。這時,我總是踮腳往馬路上看,希望那個騎著自行車后面綁著木箱子的人出現(xiàn)。
“賣冰棍……”一聲清脆的吆喝結(jié)束,接著聽到自行車鈴的“叮?!甭?,“棍”字的聲音故意托得很長,而且上揚,像一陣風(fēng),給人送來清涼。我知道,賣冰棍的來了。偶爾,父親從濕漉漉的上衣口袋摸出一角錢,讓哥哥去買兩根冰棍。從棉花地到馬路約有百米,哥哥飛奔著來去,為的是與時間賽跑,免得冰棍到我手里已經(jīng)融化了。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不聰明,為什么不一同去買冰棍,害得哥哥來回奔跑?
從哥哥手里接過冰棍,我迫不及待地剝開冰棍紙,把冰棍含在嘴里,冰棍逐漸融化成了水,甜甜的,沁涼沁涼的,“咕咚”一聲,又滋潤到心田。兩三分鐘時間,冰棍就吃完了。吃冰棍的時間很短,回味的時間卻很長,在那并不富裕的年月,畢竟不是每次鋤草都能吃到冰棍。我把冰棍紙放在地頭曬干,帶回家,夾在書本里,就能經(jīng)常聞到冰棍的香氣。那香氣,那賣冰棍的吆喝聲,至今記憶猶新。
兒時,一聽到“吥咚咚,吥咚咚”撥浪鼓的聲音,我們就趕緊房前屋后地找牙膏皮、鴨毛、鵝毛,因為賣貨郎來了。但最后都兩手空空地圍著賣貨郎的擔(dān)子,家里根本沒宰過鴨、鵝,哪來的鴨毛、鵝毛?用完的牙膏皮被媽媽收著,要用來換針線。
賣貨郎挑的貨擔(dān),一頭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面是用竹篾編成的圓形籮筐,是存儲貨物用的。上面是正方形的柜子,柜子朝天的一面裝著玻璃,就像窗子,可以打開,里面展放著針頭、紐扣、發(fā)夾、刮胡子刀片、鉛筆、寫字本等細小物品,琳瑯滿目,應(yīng)有盡有。
大人們或買或換些牙膏、針線等生活用品,而我們這些孩子最稀罕的,還是那魚繩。因為除了魚繩,其他釣魚的物件,我們都可以自制??掣氈窀彤?dāng)釣魚竿,魚鉤可以拿根媽媽的針頭放在煤油燈上燒紅拗成,鉛皮可以剪塊牙膏皮代替,魚漂呢,找根白色的鴨毛,把它剪成一小截一小截,穿在魚繩上,這樣,一套釣魚的裝備就做好了。再用鋤頭在濕土地里刨,找些蚯蚓作魚餌。我家屋后有座大池塘,將魚鉤穿上蚯蚓,把魚繩拋到水里找底,再調(diào)試好魚漂,灑兩把米打窩。(這米,還是哥哥偷偷從米缸里拿來的,若是媽媽知道,那是斷然舍不得的。)不久,魚漂上浮下沉地動了起來,這時我的心緊張而又激動,催著哥哥趕快提竿,哥哥則說,鯽魚吃鉤比較慢,要多等一會。我也不知道哥哥是怎么摸清了這是鯽魚在吃鉤,他經(jīng)常一早上能釣到一大盤魚。
如今釣魚的裝備很容易買到,卻不見了賣貨郎的身影,聽不到那撥浪鼓的聲音了。
真奇怪,這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里,我又聽到了那賣冰棍的吆喝,和那撥浪鼓“吥咚咚”的聲音。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鐘千惠
責(zé)編:張江艷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