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今天是個好日子,打開了家門咱迎春風……”伴隨著宋祖英高亢嘹亮、歡樂喜慶的《好日子》,一對新人的婚禮在親朋好友的見證、祝福下,熱烈地進行……
在歡聲笑語、頻頻舉杯的間隙,坐在鄰座的表兄問我:“縣文聯(lián)牽頭組織的建黨100周年有獎征文,你寫了嗎?”我放下筷子,撓撓頭,有點心虛地說:“還沒呢,我想寫出點與眾不同、有新意的東西,卻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切入點。”表兄沉吟片刻,鏡片后的睿智目光一番閃閃爍爍,很快有了,他提醒道:“你就寫寫咱們這個大家庭吧,你想啊,新中國成立后咱們這個大家庭出了這么多讀書人,出了這么多吃‘皇糧’的后代,由貧苦農(nóng)家變成書香門第、教師之家,要是擱在舊社會,能有這樣的變化、這樣的好事落在咱們家?”
真乃一語驚醒夢中人,表兄的適時點撥令我茅塞頓開,不禁思緒紛飛,一下子想起許多……
就說我大伯吧,以前聽爺爺講過,大伯打小就聰明,腦袋瓜特別好使,在一個本家的私塾那里讀了兩年,深得教書先生的喜歡。那時彭澤縣城已有了新式學堂,大伯要想在讀書上尋些出息、有所發(fā)展,就需要到縣城的新式學堂去“深造”,可一貧如洗,吃了上頓愁下頓的貧苦人家,拿什么去供讀呀!當時家里窮困到什么程度呢?說起來也許你不信。據(jù)說我奶奶那時候不是“出入無完裙”,而是有時窮得連條遮體的褲子都沒有。不得不出門做活時,只好拿塊爛布懸垂腰際,算是勉強遮住一點羞。試想想,如此貧窮的家庭拿什么去支持大伯進城讀書?也是那名教書先生好心,愛才惜才,抱著一線希望,他領著我的少年大伯去找本村的族長商量,看能否拿宗族里的公錢供大伯在城里讀書??纱蟮刂鞒錾淼淖彘L話都不肯聽教書先生說完,就冷哼一聲,不耐煩地打斷道:“有錢就去城里讀,沒錢就老老實實在家種田,讓族里出錢供讀,虧你想得出,還是趁早收起這份心吧!”被教書先生視為“讀書苗子”的大伯,就這樣求告無門,失去了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
而我們家小姑的命運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小姑比大伯小10歲,她雖是“生在舊社會”,卻有幸“長在紅旗下”,在鄉(xiāng)里辦的新學堂讀到高小時,正趕上政府急需教育方面的人才,天資聰穎、成績優(yōu)異的她,一舉考取在湖口縣辦的“簡易師范學校”。兩年“簡師”讀下來,分配到彭澤縣浪溪鄉(xiāng),由農(nóng)家女成為光榮的人民教師。后與該校教師喜結(jié)良緣,成為一對令人羨慕的教學伉儷。記得小時候小姑每次回娘家省親,總會大包小包地帶一大堆糖果餅干之類的吃食,雨露均沾地分給大伯家、大姑家、我們家的一眾侄兒侄女,所以小時候我們最期盼的就是小姑回娘家,她一回娘家,我們就能有無比豐富、甜美的口福之享!
由小姑“發(fā)跡”肇始,她家,大伯家、大姑家、我家,我這一輩人中,記得那些年,真是喜報頻傳,家家都有孩子“鯉魚跳龍門”,考取包分配的大中專院校,并且家家都起碼有一位當老師的,因這一特色,被村里人譽為“教師之家”,成為美談。每次大家庭聚會,酒酣耳熱之際,長輩們就會自豪地說:“咱們這個大家庭考取這么多大學生、中專生,家家都有吃‘皇糧’、拿工資的,咱們這個家族的讀書基因好哇……”每每這個時候,入了黨,當了一輩子生產(chǎn)隊隊長的大伯都不忘一臉正色地補充道:“若沒有共產(chǎn)黨,沒有新中國,咱們這樣的人家讀書基因再好,也是沒有用的!永遠也翻不了身,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呀!”大伯一番入情入理的話,說得大家伙紛紛點頭:“那是!那是!”
現(xiàn)如今,我們這個大家庭的孫子輩們在讀書考學的路上,更是騰蛟起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985有之,211有之,出國留學者有之,讀研考博者有之,都有很好的發(fā)展前程。就是子承父業(yè)樂于從教的,也升級升格了,多在城里的大學、高中教書。像我們這種世世代代為貧苦農(nóng)民的寒微家庭,能夠?qū)崿F(xiàn)咸魚翻身、草根逆襲,實現(xiàn)向上層流動、跨越,“飲其流者懷其源”,只要往深處稍一尋思,就知道是共產(chǎn)黨、是新社會給予我們的福祉和恩惠。
再把目光宕開去,放眼全中國,又會看到有多少曾經(jīng)與讀書無緣的家庭,在新中國成立后,獲得受教育的權(quán)利并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這無疑是社會的合理、歷史的進步!“義務教育”“希望工程”“一個都不能少”“貧困生補助”“大學生助學貸款”……一個個惠民助學工程的有效實施和扎實推進,大伯在舊社會那樣的遭遇不會再發(fā)生、重演了。(何永福)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吳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