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腳下結(jié)文緣
■ 張 三
下車第一眼瞅見紫薇掩映下的小塘,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的確,那年,我曾來過這里!
2019年“三八”婦女節(jié),我們來這里搞慶?;顒?。自帶食材,在一溜柴火灶上,“全民”動手,談笑風生。一上午時光霎時過去,成就了兩桌美餐……
數(shù)月后,我的一篇文章首次見報。
五年后的今天,我受邀參加由中共廬山市委宣傳部、九江市作家協(xié)會、九江市融媒體中心《長江周刊》聯(lián)合主辦,廬山市文聯(lián)協(xié)辦,廬山市文化館、廬山市作家協(xié)會承辦的創(chuàng)作采風活動再次到來。一路上天氣陰涼,秋風陣陣,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使人格外舒暢。路隨山勢往高處延伸,左側(cè)浩渺鄱湖水面薄霧如蟬翼,右邊云霧籠罩下青翠屏風似的廬山仿佛伸手可觸。呀!這山海匯合之地的神奇魔幻景致煞是可人。
我抓住這不可多得的機遇,在游玩中感受著“非遺”文化,與認識的不認識的作家互動:同易寧和蔡麗娟作家討論“詩潤童心”采詩活動如何開展;向阿詹作家請教詩詞創(chuàng)作技巧;與九江市作協(xié)秘書長高梓珍和都昌縣作協(xié)主席李冬鳳一起體驗磨豆腐,邊拍照邊探討寫作花絮;我還驚訝于“筆底春秋”微信群中,網(wǎng)名為“彭祖老爺”的竟是一柔弱女子……在“星子八大碗”上桌之前,我和左凌云作家與《九江日報·長江周刊》主編羅琦坐在一起。閑聊中我倆拋出近來寫作中遇到的困惑——沒了素材、少了靈感,更焦灼于作品呈現(xiàn)效果欠佳。羅主編風輕云淡:“寫作到這一階段,有‘江郎才盡’之虞,這并非一件壞事,證明你跨入了一個新階段,就好比黎明前的黑暗。此時無需憂慮,亦無需強行動筆。建議多看看書,留心觀察、用心思考?;蛟S哪一天某一瞬間突然受到某事、某物觸動。到那時,你筆下自然如行云流水。我們組織此次采風活動,也有這方面的用意……”
沒承想,有一天我也會掛著“賡續(xù)文脈 向江圖強”胸牌,忝列于作家隊伍,來到廬山市海會鎮(zhèn)進行作家走基層采風活動。來之前的多個晚上,我興奮得幾度失眠。畢竟,這遲到40年的體會,彌足珍貴——
小時候我有過當作家的夢想。
12歲那年,我向《兒童文學》投過稿。具體內(nèi)容我已全然忘卻。記得那天晚上,我待家人們?nèi)胨螅椭河蜔糁`完“處女作”,裝入信封藏在抽屜里。第二天早上,我在朦朧中看見爸爸打開抽屜輕輕抖出信件……這一過程我佯裝熟睡,擔心爸爸事后當家人面說起我會羞澀。但爸爸看完即原封不動放好。也許知道我自尊心太強,毫不知情般再也未曾提起。打那以后,爸爸好像特意留心:任憑家里經(jīng)濟拮據(jù),除繼續(xù)給我們訂閱《兒童文學》外,還增訂了江蘇版《少年文藝》。有一回書商來校售書,我斗膽向爸爸開口討要五毛七分錢,想買本《高山下的花環(huán)》,他二話沒說隨即應允。
信寄出后,我天真地計算著編輯部收信和發(fā)出的時間。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每天下課后,我裝作若無其事流連于收發(fā)室趙老師窗前,希望他能喊出我的名字:“張三同學,你的信!”
我終究沒等來編輯部的回信。
爾后,高中幾年,我數(shù)學、英語成績不理想,得加倍努力又要備戰(zhàn)高考,根本無暇去看課外書,更遑論作家夢了;大學學的政史,從圖書館借閱的也全是與純文學無關(guān)的專業(yè)書籍;畢業(yè)后初登講臺,由于學校英語教師奇缺,我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名英語老師,一教就是20多年……我在背離作家的路上漸行漸遠。
好在,我沒有舍棄自小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1990年參加工作,我自費訂閱了《微型小說選刊》;一次偶然間翻閱到二哥早年訂的《讀者文摘》,我眼前一亮,改訂《讀者》至今;我還讓兒子幫我網(wǎng)購了數(shù)十套外國文學名著及歷次“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我在工作之余,本著讀書可以提升自己、豐盈人生的想法,享受著獨立空間的無窮愉悅。然而,我只是看得多,幾乎不曾動筆,渾然沒有了當作家的念想。
這一狀況到2015年有所改變。這年,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廬山市慶云文化社擬出刊《匡廬作證》一書。我身為編委,采訪后撰寫了一些稿件。正是在這期間我陸續(xù)發(fā)表了幾篇有關(guān)抗戰(zhàn)的文章,獲得眾多網(wǎng)友的點贊。有幾條留言夸我的文章富有一股穿透力,能直擊讀者心靈的評論。為此,我陷入了沉思: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不應只滿足于自我陶醉,而要肩負起道義和責任——通過發(fā)表作品,積極傳遞正能量;盡己所能,開悟和激勵更多的讀者受眾。這以后,我雖然會在網(wǎng)絡(luò)上投稿,可仍然缺乏自信,不敢向報刊紙媒投稿。2019年“五一”假期,兒子帶來上海交大的蘇丹籍同學阿·德南。高興之余,我以母親兩次親歷外國人(頭一次是日本兵)的不同心境寫了篇《老外來我家》。同事趙春滾老師閱后,稱贊該文立意高雅,語言活潑,鼓勵我投往報社。于是,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投向《九江日報》。慶幸的是11月14日果真登出。我樂樂陶陶,豪情滿懷。此后,相繼有拙作在市級紙媒《九江日報》和《九江廣播電視報》上刊出。
一出精彩西河戲展示間歇,我盤桓于“秋醉”臺前的草地,試圖探尋廬山市更多的奧秘。緊繃了一天的云層松弛下來,給了陽光穿透的空隙。一縷秋陽倚著山脊照射,像極了熹微的晨光,灑在我的臉上,愜意而柔和。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吳晨
責編:鐘千惠
審核:楊春霞
掃一掃二維碼下載掌中九江
咨詢熱線: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贛ICP備13005689號
贛公網(wǎng)安備 36040302000178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61201900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