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期,《潯陽晚報》刊登短詩《鷓鴣天?臺瀑》,前四句是:
一夜滂沱河漢開,澗流涌上石臺來。中庭流瀨磨銅鏡,四壁珠簾垂玉釵。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我的老師羅龍炎教授,今年滿七十九,望八了。
上文題記中說:甲辰春末,與祥云飄然諸友,行走高壟米雀嶺玉巒谷云云;涉流溪,過浮橋,走巒谷,登雀嶺,斯地之行,經(jīng)年殆廿載,得趣無數(shù)也。
老師退休至今近二十年,登山不止呀!
老師問我:你知道,上廬山有幾多條路?
我說:二十來條吧。
老師說:有說八十八條的,有說一百零八條的;九九盤最好走,就連直上直下的鳥兒天,都走過好多趟,基本上每條都走過。
老師說起上廬山的登山路,如數(shù)家珍,聽起來身臨其境然。一位望八的老人,今年春上還在爬廬山。大多要四五個小時的登山之旅,多崎嶇小徑,非手腳并用不能行,年輕人多有膽怯者,年長者為啥會甘之如飴呢?
回想起來,初識羅老師,那是一九八五年左右,在師專,那時,我在讀物理學,因貪慕文史的縱向視野或是仰慕某個前輩女詩人,混跡在“浪井文學社”里,寫些小文小詩,直至忝列社長。彼時,羅龍炎老師就是中文系指派給浪井文學社的文學指導老師,羅老師個子不大,聲音卻洪亮得很,是那種有話直說的爽快人,于是就有機會幾乎每周前去請教,其亦不急不煩。那時,開詩歌會、辦小詩刊,合辦九江大中專學?!肮扔暝姇钡鹊?,看起來是熱鬧,其實沒啥多深刻的內(nèi)容,現(xiàn)在看來,都是些“未來的小老師們”的成長的小煩惱,更多就是些小情小愛,小傷小感。可是羅老師總是笑而少語,不點破,還多是鼓勵,從來沒說刪去這首、減了那句。直到油印前,宣傳部的老師說這句不妥、那首不宜,才知道羅老師是不說,稿子里的確有很多不合時宜,更要看從哪個角度來看。后來讀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更知道自己的渺小,在浪井文學社攛掇的那些稿子也許記載了那個時期的某些片段或情緒,但是卻缺乏力道和品格。就像西漢灌嬰浪井的“江上有浪,井中有濤”一樣,畢竟時代的洪流是江上的驚濤駭浪,井中的風雨總是顯得微不足道。老師卻鼓勵說,寫作如登山,開始了,就別怕慢,就怕停,走起來,向上就好!
于是,畢業(yè)后的幾十載,從裝模作樣寫文稿、做通報、開記者會、發(fā)通稿熬出“兩鬢斑白十指黑”為生計謀,直至現(xiàn)在“霧里看花”手忙腳亂地“自以為是”靠經(jīng)驗活著,終是不得要領(lǐng),難免糊里糊涂,雖作文數(shù)百萬言,多是些“易碎品”,隨風飄散爾。偶爾活得糊涂,是需要良師來點醒的。等這個機會,一等就是小四十年。
去年初秋,市總工會登山協(xié)會邀請羅龍炎教授在萬杉寺開期講座,躬逢盛舉,趕緊去聆聽?!稄]山與宗教》是題目。
于是,在紅柱黃墻間開講,從“山水方茲”山水審美意識的覺醒開篇,“獨廬山枕長江”地處水交通之樞紐,再娓娓道來“三個名寺”“五個叢林”,“虎溪三笑”昭示廬山宗教文化的融會貫通為結(jié)語。
其中說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尤為精彩,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初夏時節(jié),白居易與友僧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至。那一年,白居易恰四十五歲,謫貶江州后,其人生況味在《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袒露無遺。羅老師在敘說中說起,白居易登山之前,“人間四月芳菲盡”暗指心中美好的東西不在了,“山寺桃花始盛開”體驗到心中的春天又回來了,在盛開的桃花之下,幡然醒悟“不用在山下等到明年春天的百花了,山上花兒正艷哪!”換個地方、上個廬山,進得大林寺,花兒不正盛開嗎?物理上、地理上是換個地方,心理上、認知上是換個角度、換種模式,于是百花自開、鮮花常開。進而說起,人生要敢于面對變化和不同,敢想敢闖,才能有新奇跡。
老師從平鋪直敘到直指心意,我忽然懂得了自己“糊涂”在哪兒了,心中的“桃花”竟次第開放!
《鷓鴣天?臺瀑》的短詩,后四句是:
天造化,地安排,畫山繡水并刀裁。樂為不倦山行客,總有新奇入抱懷。
我開始懂了老師為何鐘情山水;我也愿您也有這樣的師長。
八十歲,仍在登廬山。
愿我們在登山路上相遇同行。
(程淵)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王嘉琪
責編:鐘千惠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