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五洲客家音 四海桑梓情--世界客家搖籃贛州行”網(wǎng)絡主題宣傳采訪團來到贛州市信豐縣非遺館,了解和體驗信豐客家人的傳統(tǒng)習俗、造物智慧和工藝技能。
信豐素有“人信物豐”“饒谷多粟”“比屋弦歌”之美譽,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資源豐富。目前已挖掘申報的非遺項目有108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1項(古陂蓆獅犁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4項(信豐大阿子孫龍、信豐瑞獅引龍、信豐大堂花鼓、手端木偶戲),市級非遺保護項目16項(信豐虎山勾筒制作技藝、小河客家錫壺制作技藝、小河手工制鼓技藝、萬隆紅石雕刻等),縣級非遺保護項目87項。
客家香火龍是信豐民間用稻草、線香或柚子制作的稻草龍
進入非遺館,濃濃的龍獅文化撲面而來。省級以上5個非遺項目中就有3個與龍獅有關。舞龍舞獅集武術和雜技為一體,象征著興旺和吉祥,是中國各民族歡慶佳節(jié)最佳的民間活動,群眾參與性高,在贛州客家尤為突出。
客家藍染從天然藍草中提取顏色,全手工染制,無任何化學成分。
非遺館里的客家藍染技藝、龍獅制作技藝、錫壺制作工藝、手工制鼓技藝和手端木偶等非遺項目讓記者和參觀者駐足、驚嘆、百看不厭,忍不住要親自動手體驗一下。
采訪團隨后來到信豐閣,觀看了信豐瑞獅引龍、子孫龍和銅錢花等非遺項目的展演。
瑞獅引龍(又稱“獅帶龍”),一種5節(jié)龍和單人獅組合表演的龍獅舞蹈,融鬧場、喜慶、祥瑞于一體。
大阿子孫龍,融合祈福、報喜、文化娛樂等諸多內容,倡導家族團結、兄弟恩愛,希望子孫興旺發(fā)達。
馬燈,以竹制彩馬為表演道具,邊唱邊跳,又稱“打馬”“馬仔戲”。
銅錢花,表演者舞動一根長約一米的細竹竿,竹竿兩頭掏空,各鑲銅錢10多枚,表演時讓竹杠上的銅錢有節(jié)奏地與音樂節(jié)拍融和,與舞姿同步。
(中國日報社江西記者站 唐瑩)
編輯:王文婧
責編:劉蕓
審核:姜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