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嗣同,復(fù)生不死
——寫在后面的話
■ 彭曉玲
年,月,日,時……我改完《譚嗣同》全書最后一個標點。
我抬頭看了看時間。
時間已經(jīng)過去六年半了。
我抬頭看看右前方書架上那些我為寫作此書而購置的書籍,一時禁不住熱淚盈眶。
這不是《譚嗣同》的后記?!拔易詸M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惫饩w二十四年(1898),當譚嗣同寫完這首《獄中題壁》,隨后,他“替”我們而去了,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3歲。
我不敢也不愿去看他怎么死的,我只能眼看著他大義凜然地走向刑場,我的目光只敢目送他去往的方向……
人們也不應(yīng)該圍觀,“我以我血薦軒轅”,血不該再用來蘸饅頭。
2016年,我開始以走訪與閱讀并行的方式來尋訪譚嗣同。北京、上海、武漢、天水、蘭州、長沙……,陸陸續(xù)續(xù),又增加到20多個城市與地區(qū)。在岳陽,我找到譚嗣同仲兄譚嗣襄的后人譚士愷先生,再三凝視著譚嗣同生前用過的銅墨盒、印泥盒和硯臺;在株洲,我找到譚嗣同伯兄后裔譚志宏先生,與之深談譚氏家史;在商洛道中、天水、蘭州,我探訪譚嗣同生前寫過的武關(guān)、藍橋、韓文公祠、王氏園林、莊嚴寺,生活舊地鞏秦階道署、憩園等處,盡力探究他南奔北跑的艱難及成長的奧秘;在北京宣武門外,我更是多次瞻仰譚嗣同出生地和瀏陽會館,詳細詢問譚嗣同的童年故事和會館住戶騰退情況……
回到瀏陽,熟悉的地方突然陌生起來,每一條街道每一個路口,都應(yīng)該是譚嗣同曾停留過的地方。在瀏陽城里的每個路口,每一段河岸,瀏陽的東南西北四鄉(xiāng),我要讓它們和譚嗣同一一對應(yīng),重新再生長一遍;瀏陽大夫第、譚氏父母兄弟、瀏陽三位先生與摯友唐才常的故址及后代,瀏陽文廟的每一棵樹,譚嗣同的母親、仲兄、夫人李閏的墓地,每一處有過譚嗣同身影的地方,都漸次復(fù)活……
譚嗣同一直還在,在瀏陽城里,和我同在一座城市。且這股強烈的追慕先賢遺烈的情感,讓我手足無措,內(nèi)心時時激蕩不已。于是,我先將這些情感熬煮出了23篇共計48余萬字的系列歷史散文,結(jié)集成了《尋訪譚嗣同》。
情感有了初步的寄寓,濃得化不開。隨后,一個堅定的聲音從內(nèi)心升騰起來了——我要給譚嗣同立一部傳。
這是一種神圣的使命。我突然也理解了“使命”這個詞,對于譚嗣同,那就是,他“使他的命朝向的方向”。譚嗣同集家國民族命運于一身,這樣的“使命”是不會中止的,他的命是不會絕的,他是不會死的。
譚嗣同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作為我的同鄉(xiāng),漸漸清晰起來。他長得那么耐看,修長瘦削,額亮頂寬,面容清癯,骨相清朗,略凹的大眼,目光灼灼,可卓犖英脫里,卻又藏著淡淡的憂傷,一出言吐語,則似清泉娓娓般舒暢。他詩文俊逸,琴藝精湛,武藝高強,于朋友坦誠相待,于妻子情如磐石,于兄弟姐妹關(guān)愛有加,于國家更是勇往直前、為變法舍命……
我對他越熟悉,但同時也感到越復(fù)雜:
他出身富貴,風度翩翩,吃穿講究,雅好交游。他用情專一,終身只愛閏娘一人,拒絕納妾,在同道之排場和酒局間白衣飄飄,如遇花酒或妓女陪局,當即拂袖而去。他行走江湖,身上竟然沒有半點貴公子哥兒的各種習氣。他是如此純粹的一個人。
他身佩文天祥所遺之鳳矩劍,看盡了人間苦難,民族麻木,社會因循,國運板蕩,因而內(nèi)心孤憤,碧血煎煮。當他的師友開始掣肘他內(nèi)心激進的救亡圖存,阻撓維新變法,他竟不惜與恩師歐陽中鵠反目,與摯友陳三立對壘。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也是一個如此決絕之人。
他是一個深明家國民族大義的人,辦學,辦會,辦報,辦礦,開啟明智,昌明科技,焚膏繼晷,不遺余力。但同時他又任俠尚武,聯(lián)絡(luò)哥老會,參與暗殺計劃。
他是純粹之人,是決絕之人,還是沖動之人。
他視周遭之疾厄苦恨為己出,為家鄉(xiāng)瀏陽之賑災(zāi),如救頭燃。他是一個行動之人。
譚家瀏陽故園有梧桐木,雷劈崩裂,他因做崩霆、殘雷二琴,殘雷琴琴銘曰:“破天一聲揮大斧,干斷柯折皮骨腐??v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嗚咽哀鳴莽終古?!泵ЫK古,世道不會一直渾渾噩噩,它需要一道光,需要看得見“淋漓的鮮血”和“真的猛士”。譚嗣同看見了,把一切道義扛在肩上,大義凜然地走上前去,走向歷史的陣痛深處。他知道自己的命運,他用琴銘給自己鐫刻了讖語,他因此還是一個自我孤獨清高之人,一個內(nèi)心悲觀之人,一個自己把自己塑造成英雄的人,一個某種程度不切實際的人。
譚嗣同心中有大天地,他雜糅儒、釋、道、墨各家和西方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jīng)濟學說,形成了獨特的“仁學”哲學體系:以“通”為第一義,破人我界,宣揚平等;破生死界,破親疏分別,宣揚博愛;反對封建倫常,宣揚民主,宣揚科學,主張維新,強調(diào)革新。譚嗣同名字里的“同”,是大同的“同”,是人人得自由的“同”。他是一個追求“大”而“全”的人。
他還是一個被文化、被家族、被師友、被時代鎖住了命運之人。
譚嗣同——仁至于天地,義盡于中華。
我陷入了他的時代,陷入他所處的所有關(guān)系。我潛心地研究他的《仁學》,探看他最隱秘的文化、人性原始底層,揣摩他最深的焦慮、渴望,以及想向一切通向他內(nèi)心世界的阻障開炮的憤激與孤勇。
譚嗣同不再是一個單面的歷史人物,他的經(jīng)歷就是中國曾經(jīng)的苦難,他生命的每一個節(jié)點都是他全部的生命。
我常常力不從心,半夜翻身坐起,我感到有些問題譚嗣同當時也沒想清楚,就像我現(xiàn)在也不能全部想清楚他的人生及其生命意義。如此經(jīng)年,我覺得他好像也認識我了,想要再給我說點什么,就像給一個家人那樣慢慢訴說。就像有一個晚上,他一出現(xiàn)就告訴我,你可以到哪里哪里去購置一張古琴,以后,就在夢里,我慢慢教你彈奏……
啟示是另一個時空的呈現(xiàn),就像是寫作一本書,寫完它就已經(jīng)不再屬于我。就像譚嗣同的赴死,假如他真的死了,那一定是我把他寫死了。而這種死,又會連帶地帶走更多的死亡。
我考慮清楚了一些事,又為暫時考慮清楚了而迷惑,譚嗣同的一生:
就是瀏陽的文脈;
就是湖南人的地域性格養(yǎng)成記;
就是晚清集體群像中掛在最正中的那一幅;
就是影響中國命運中最深層的、并延續(xù)到今天乃至未來的文化基因組……
譚嗣同的生命:
有著中國神話里最深最遠的“昆侖”象征;
有著人類命運中的“自讖”;
有著集群中的“麻木”共振;
有著保守派的墮落軌跡;
有人類覺醒過程中的失速與落伍;
有個人閾值與社會洪流的對沖;
有中西文化的碰撞……
譚嗣同走過了很多路,他還繼續(xù)在路上,他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在其他地方之內(nèi),他的命運都在所有其他的命運一體大同之中。
天下嗣同,復(fù)生不死。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鐘千惠
責編:許欽
審核:楊春霞
掃一掃二維碼下載掌中九江
咨詢熱線: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贛ICP備13005689號
贛公網(wǎng)安備 36040302000178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61201900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