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漢民
水,水,水,到處都是水。
黃河洪水,長江洪水,云夢澤泛濫,彭蠡澤泛濫?!皽珳樗咸?,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彼抉R遷的史筆記載了中華遠古時期的這次大洪災。
這是世紀大洪水?
錯!這不是世紀大洪水,這是世界大洪水。
一
約4300年前的一天,一行人下船登岸,奮力攀登一座山峰。這座山,一山突兀,四傍無依,孤懸于大江、大澤之上,顯得格外壯觀。
大家腳蹬危石,攀葛附藤,好不容易登上了頂峰。放眼四望,哇,不得了,景色無敵。
北邊,一條大江從左逶迤而來,向右奔騰而去,江水浩蕩,不知流淌了多少年;東北方向,是一個大澤,煙波浩渺,鶴鳴九皋,大江穿澤而過,十分壯闊;西北方向,江水一分為多,成辮狀水系,形成巨大沖積扇,其間眾水東流,是大澤的上游;向南偏東方向,是極大一片平原,濕地草甸,水網(wǎng)密布,一望無際。
“真是好山好水,天下眉目之地?!闭f話的是一個中年人。只見他粗布葛服,手拿石耜,除了頭戴圓形冠帽,其他與眾人沒有區(qū)別,但從氣場中,可以明顯感覺到這是一行人中的首領(lǐng)。
“‘彭蠡既豬(同潴),陽鳥攸居?!妫憧梢杂浵聛??!?/span>
“是,崇伯?!苯釉挼氖且粋€年輕人,叫伯益。
被稱為崇伯的是大禹,因他的封地在“崇”這個地方,爵位是伯,所以叫崇伯,官職是司空,主要職責是“平水土”。
“這里的地勢有些與眾不同啊。大江,大澤,我們腳下的這座大山,還有西北方的眾水東流,東南的濕地大平原,天下形勝,莫過于此。老丈,給我們說說,這些地方都叫什么名字?”
被問的老者是做向?qū)У漠數(shù)厝?。他回答說:“回崇伯,大江是長江,大澤是彭蠡澤,自古以來就這么稱呼,您是知道的。至于其他,還沒有名字呢?!?/span>
“嗯,西北方向的這片區(qū)域,江水散開,形成了大大小小數(shù)十條河流,枯水季節(jié),眾水東流,匯入彭蠡,豐水季節(jié),水潦盛長,浩無津涯,與彭蠡澤連為一體,蔚為大觀。大家說說,這個地方取個什么名字好呢?”
皋陶說:“我看叫九派,或者叫九江。九者,虛數(shù)也,多也。”
“好,就叫九江。皋陶,這個名字不錯?!贝笥碚f:“那東南的這片大平原叫什么好呢?”
“我看叫敷淺原?!辈嬲f。
“好。那我們腳下的這座山呢?”
“就叫東陵,怎么樣?”
“唔,姑且這么叫吧。益,有了九江這個坐標,你把我們考察的方位都記下來?!?/span>
“我這么記,大家討論一下可不可以?”伯益說:“‘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銈兛?,長江、漢水并流朝大海奔去,流到九江這個地方,水道眾多,水勢浩大?!?/span>
“嗯,挺好?!?/span>
“‘九江納錫大龜?!@是從出產(chǎn)而言,九江這一帶產(chǎn)大烏龜,可以作為貢品,當朝廷需要祭祀時,可令納貢?!?/span>
“不錯?!?/span>
“‘岷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是從山系而言,衡山、敷淺原應該是西南岷山山系的余脈?!?/span>
“好?!?/span>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通“匯”,彭蠡澤);東為中江,入于海?!@是從我們沿長江一路治水而言,我們將岷江疏通,導入長江,東邊的沱江也導入長江,一直到澧水(洞庭),然后過九江,在這座山腳下折向東北,匯入彭蠡澤,自澤中再東出稱之為中江,最后入于東海?!?/span>
“‘東迤北’三個字傳神!”皋陶說:“長江自江夏向東而來,在這里折向東北,大家說,像不像老師打了一個漂亮的對勾勾符?”
“真像!”伯益說。
大禹:“好,益,記敘得非常清楚,我看可以載入史冊了。我們這一趟,治水兼考察,歷時多年,行跡萬里,總算把天下山川形勢、土壤優(yōu)劣弄得比較清楚,把各地特產(chǎn)、納貢路線也搞得比較準確,我看,等我們巡察結(jié)束,給朝廷打個報告,將這些內(nèi)容呈報上去,名稱就叫《禹貢》吧?!?/span>
二
“現(xiàn)在,請大家伙兒說說怎樣治理九江河段?!?/span>
“九江河段由于是辮狀水流,先是一分為九,再九九歸一,匯入彭蠡澤。只要眾多河道之水能順利流入彭蠡,那么這一扇形地帶就不會泛濫成災,所以關(guān)鍵是清除各種障礙,譬如各種非法攔水壩、圍堰、碼頭、竹排木排以及自然淤積等。”伯益說。
“好,就這么辦。立即在官網(wǎng)上發(fā)布布告,同時四處張貼,順便,發(fā)個朋友圈?!?/span>
朋友圈一發(fā),在北方圈粉無數(shù),連帝舜都予以點贊,但在南方,卻引起了騷動。
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之一,自古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譬如江西省萬年縣的仙人洞與吊桶環(huán)遺址,在距今12000年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人工栽培稻植硅石,是現(xiàn)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在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在今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約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遺址(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均顯示其稻作文化、水利工程、玉器陶器等已達到高度文明。其中,良渚遺址于2019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到堯舜禹時代,在長江中游一帶,居住著古“苗民”,又稱“三苗”“有苗”,分布極廣,“左洞庭,右彭蠡”(《史記·吳起列傳》),從洞庭到彭蠡,都是三苗的地盤。大約與北方民族三觀不同,風俗、服飾、飲食各異,在歷史典籍中,三苗名聲不佳,“三苗在江淮(通“匯”,彭蠡澤)、荊州數(shù)為亂”“德義不修”(《史記》)“為政不善”(《戰(zhàn)國策·魏策》),帝堯時,曾“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將一部分三苗人遠遷到西北的三危山(今甘肅省敦煌市)一帶居住。
大禹疏浚九江,要清理攔水壩、圍堰等,觸犯了三苗上層的利益,三苗不肯,舉旗造反?!拔粽呷绱髞y,天命殛之?!薄坝碛H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薄懊鐜煷髞y,后乃遂幾。”(《墨子·非攻下》)大禹借天命以令天下,發(fā)兵攻打三苗,經(jīng)過70天的戰(zhàn)斗,終于把三苗打敗,將其頭目驩兜流放到老遠老遠的南邊(隋唐設(shè)驩州,今越南榮市),一部分驅(qū)逐到西南,三苗的后代從此就衰微了。
征服三苗后,大禹一方面按計劃疏浚九江,一方面對江南進行拓殖,區(qū)劃山川,類別高下,節(jié)制四方,人神和協(xié),“天下乃靜?!痹俳?jīng)過幾年的努力,九州疏導工程順利完工,四方境內(nèi)可以安居,天下一統(tǒng),“四海會同?!保ā妒酚洝罚?/span>
三
說到大禹,地球人都知道,他是華夏民族的治水英雄。但這位英雄究竟是歷史人物還是神話人物?活動時間究竟在何時?數(shù)千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眾所周知,在西方,也有大洪水的傳說,還有諾亞方舟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對洪水的態(tài)度,中國和西方表現(xiàn)截然不同,當時的華夏民族采取先“堵”后“疏”的辦法,想盡一切辦法治理水患,堅守故土。而西方民族則乘上方舟,到處去尋找可供居住的陸地。閑來我就在想,這兩種態(tài)度表現(xiàn)了什么,究竟有什么樣的差異?
差異當然是明顯的。一是關(guān)于洪水來源,中國傳說洪水是自然現(xiàn)象,而西方則說是上帝要來一次毀滅;二是對故土的感情,國人“土地情結(jié)”強烈,西方“海洋意識”超前;三是對權(quán)威的認定,中國公推人間領(lǐng)袖,西方崇拜天堂上帝;四是關(guān)于集體和個人,中國注重集體,西方強調(diào)個人。當然,還可以列舉另外一些差異來。這里無意比較孰優(yōu)孰劣,只是從文化傳統(tǒng)來考量,覺得有點意思而已。
要說大禹確實是一位杰出的領(lǐng)袖,是一位實干家。他將天下分為九州,率領(lǐng)百姓,根據(jù)地形高低,“左準繩,右規(guī)矩”,采用開、疏、導、鑿等辦法,“高者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開山鑿壁,疏通江河,使得洪水逐漸退去,人民安居樂業(yè)。
華夏民族是多民族文化共同體。我們的祖先,最開始的地盤小而又小,后來,憑借文化的力量加之于必要的武力,融合了周邊少數(shù)民族文化,進而鑄就了華夏文明。黃帝制文字、定歷象、作樂律、興醫(yī)藥,“四征八討,東至海,南至江,西至流沙,北逐葷粥?!保簡⒊墩撝袊鴮W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大禹呢,“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史記》),華夏文明基本凝結(jié)成形。由于漢文化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由于漢文化的巨大同化能力和包容能力,雖歷經(jīng)磨難而未曾中斷,華夏文明成為世界上少見的連續(xù)的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長壽的文明“老樹”,表現(xiàn)出一個強勢文明特有的生命力,并在東亞和東南亞,形成了廣大的漢文化圈。
四
大禹是英雄,但也是凡人。
是人,就有優(yōu)點和缺陷;是人,就有情感,就有溫度,就有趣味。
大禹優(yōu)點很多。譬如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許國忘身、克己奉公的典范;譬如節(jié)衣縮食、居室簡陋,是厲行節(jié)約、不事奢靡的典范;譬如陸地上就乘車,碰到河流就乘船,來到泥沼就乘木橇,走山路就穿帶齒的鞋,是一心工作、不講條件的典范;譬如給百姓分發(fā)稻種,讓后稷救濟饑民,在各部落之間調(diào)度糧食,使大家都有飯吃,是惠及民生、有效管理的典范;譬如考察各地出產(chǎn),規(guī)劃貨物流通路線,是實地調(diào)研、利國利民的典范。難怪史書上說“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史記》),故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
但大禹也有缺陷。且不說“禹逼舜”(《韓非子》)、“舜野死”(李白《遠別離》),據(jù)《竹書紀年》,堯傳舜、舜傳禹很可能不是和平禪讓,而有被逼迫的可能性。大禹最大的缺陷就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開“家天下”之濫觴,從此,“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保ā抖Y記·禮運》)遠古的“道”已經(jīng)消逝,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chǎn),人們只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只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歸己所有,統(tǒng)治者權(quán)力交接不是父死子繼就是兄終弟及,原始民主推舉禪讓轉(zhuǎn)為世襲,并成為名正言順的制度,完成了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轉(zhuǎn)變,從此以后,直到末代皇帝溥儀,家天下的陰影籠罩了神州4000多年。
大禹開了一個好頭,那就是治水,大禹開了一個壞頭,那就是世襲。大禹的優(yōu)點和缺陷一股腦地被繼承下來,成為神州大地的民族基因,其優(yōu)點塑造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其缺陷則被統(tǒng)治者日益固化乃至強化,接班人的選擇不是靠能力水平而是靠投胎技術(shù),不是優(yōu)勝劣汰而是惟血統(tǒng)論,不是競爭選舉而是世襲繼承,從而成為歷朝歷代治亂循環(huán)的根源。前者居功至偉,后者遺禍無窮。
五
大江流日夜,逝者如斯夫。
4000多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到了九江,你能真正體會到什么叫陵谷變遷、滄海桑田。
今天,在古九江(即今從湖北武穴市龍坪鎮(zhèn)到湖北黃梅縣劉佐鄉(xiāng),江水一分為多而形成的巨大沖積扇)地界,眾多水流已難見蹤影,但見阡陌縱橫,人煙稠密,城市建筑林立,鄉(xiāng)村星羅棋布,水田旱地,一望無際。古彭蠡澤更是經(jīng)歷了巨大變化,晉代,江北彭蠡澤演變?yōu)槔壮?,進而演變?yōu)椴幌噙B接的龍感湖、大官湖、黃湖和泊湖等,隋唐時,彭蠡澤演變?yōu)檑蛾柡?,位置由大江之北轉(zhuǎn)為大江之南。而廬山東南的平原地帶(原敷淺原,漢代為鄡陽平原)經(jīng)塌陷和積水,變成了碩大的鄱陽湖。東陵、敷淺原等地名,早已失其意,具體是指哪里?眾說紛紜,未有定論。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現(xiàn)代九江人,我們一直非常焦慮地追尋:九江在哪?(地理方位在哪?應有地位在哪?)進而哲學地追問:我們是誰?
九江,因水而名,因水而興。歷史,是一道長長的河流,曲折蜿蜒,波光粼粼。放眼望去,看九江以及她的別名湓城、潯陽、江州等,哪一個不是水靈靈的?
九江是不幸的,因為遭遇過史前大洪水,后來還時不時遭遇洪水,但又是幸運的,因為有大禹帶領(lǐng)大家實干,馴服了洪水,后來又不斷馴服洪水。無論如何,治水的主力畢竟是當時當?shù)氐木沤?。一方面,時勢造英雄,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大禹是領(lǐng)袖,從而成為英雄,另一方面,“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從這一點來說,九江人,普通的九江人,同樣創(chuàng)造了歷史,創(chuàng)造了奇跡。
大禹帶領(lǐng)群眾治理疏浚九江,在何處?在何時?又干了些什么?經(jīng)歷了怎樣的艱難困苦?獲得了怎樣的偉大成就?這一切,都湮沒在歷史的煙雨中。就連大禹是否真的來過九江,實際上也難以考證了。不過,廬山紫霄峰下有禹王崖,傳說峰下有禹王洞,大禹與皋陶、伯益等人登上峰頂,居高臨下,觀察水勢,謀劃治水辦法,在洞壁留下“洪荒漾,予乃攆”等治水題刻。
大禹離我們已相當久遠,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也還有許多事情沒有搞清楚。然而,大禹治水的故事口口相傳,生生不息,這便是公道自在人心、人生可以不死的最好證明。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庇惺芳疫@樣牽腸掛肚的惦記,值!
潯陽江,滔滔向東流,訴說著疏浚九江的神奇?zhèn)髡f;漢陽峰,矗立億萬年,鐫刻著大禹治水的不朽功名。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魏菲
責編:劉蕓
審核:姜月平
掃一掃二維碼下載掌中九江
咨詢熱線: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贛ICP備13005689號
贛公網(wǎng)安備 36040302000178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61201900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