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廟今昔談
■ 老 石
圣廟巷是九江城區(qū)的一個老地名,因巷內有一古廟,名曰“圣廟”,此巷便由此而名。圣廟,本稱文廟,是祭奉孔子之廟,我國古代凡辦學之所,都要立有孔子之像予以膜拜,官學建塑像,私塾掛畫像,每天都由先生率學子對畫像行禮,此乃儀式,以示對孔圣的敬意。九江民間土俗,只知孔子即圣人,故稱文廟為圣廟,此謂倒也顯有幾分敬肅。當我還是孩童時,聽我們的父輩說,他們做伢兒的時候(民國初期),看到過這廟里供奉有孔圣人的塑像,雖是廟,但廟內無僧尼,只有廟祝,長衫綸巾,裝束似道士。
待我成年,讀了一點書,看過一些資料,知道了九江文廟的一些歷史淵源及其演變的歷史沿革。九江文廟,最早可追溯到南宋,為余崇龜所創(chuàng)建。余崇龜,字景望,江西興國人,在南宋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7)出任江州(今九江)知州,在此任上,創(chuàng)辦了儒學學宮,是為九江文廟之始。關于這事,還附會著一個離奇的故事,言余在江州建學宮,是源于一個夢。
余崇龜任江州知州時,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商人模樣的人對他說:“我原本是江州的大富戶趙氏,向來就懷有資助官府興辦州學的愿望,為此我積攢了白銀一千兩,正打算奉獻給官府,恰在此時,遇上了巨寇李成率領眾匪進掠江州,我便急忙將準備好的銀兩裝進罐子里,埋藏在小南門外甘棠湖邊一棵古槐樹下,打算等到這場禍亂平息之后,再把它取出獻上。然而不幸的是,我在這場禍亂中被匪徒所殺?,F(xiàn)今您來到我家鄉(xiāng)為官,施行很多美政,您為官的口碑很好,我覺得您是個值得托付的人,所以祝告您,請去小南門外甘棠湖邊古槐樹下取銀,用它興辦州學,了卻我的心愿!”余知州一驚,醒來,覺得很奇怪,便率隨從兵眾去甘棠湖邊古槐樹下,命兵眾挖土,果然挖出了一大罐銀兩。余知州便用這銀兩,辦起了江州儒學學宮。
這個故事離奇有趣,雖近荒誕,但也言出有本,為《國朝逸史錄》里的一則記載。據(jù)傳該書出自馬端臨之手,言馬氏撰著《文獻通考》之后,在晚年,又將自己數(shù)十年所閱所聞的軼事,悉心記下,匯成一書,以“逸史”名之。但清代學者潘永(《宋稗類鈔》編撰者)考證,言此書非馬氏所為,是后世之人偽托馬氏而為,目的是借重馬氏之名,使書能行天下。余崇龜建江州學宮,是為史實,所建因由當然也不是緣于一夢,此處述此故事,聊博一趣,當不得真。
由余首建的九江文廟,在元時毀于兵火,有元一代在潯的地方官,再也沒有興辦儒學和文廟。大明開國,九江府大明首任知府龔琬,在九江重建府儒學,九江文廟被再度續(xù)起。龔琬,字時修,處州青田(今浙江青田縣)人,洪武元年(1368)出任九江知府,為激發(fā)人們崇經尚禮,推行教化,建起了九江府儒學,在府儒學內特設孔圣殿,立孔子塑像,并定制每年春秋二祭(古時以社日為祭),由地方官、教諭、士子們來此舉行儀式,祭拜孔子。自此之后,九江的文廟,府儒學,圣廟,都是屢建屢毀,屢毀屢建?,F(xiàn)今圣廟巷里的那個古廟,是清同治三年(1864),由時任江西巡撫的沈葆楨飭令九江府建起(見王定安撰《中興將帥別傳·沈文肅公》。沈葆楨,字幼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晚清時期的名臣賢吏,他任江西巡撫之前,曾為九江府知府,其時九江城為太平軍所據(jù),他成為進不了城的知府。當他升任江西巡撫時,九江城已為王師光復,便飭令九江府重新修建府儒學(文廟),借以激發(fā)兵燹后的教化。重新修建后的文廟,規(guī)模宏大,正門面臨現(xiàn)今的丁官路(現(xiàn)潯陽區(qū)外國語實驗小學南門),縱深延至圣廟巷(現(xiàn)今依存的那幢古廟),自南向北,一進三重大殿,兩邊是廡房,中間夾著兩個大廣場,現(xiàn)今的外國語小學、新華書店及二者間的那段潯陽大道,都是清同治間重建的九江府儒學(文廟)故址,亦即九江人習慣上所稱的圣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圣廟的主體改成了學校,恢復了文廟最初構設的主要功能,即九師附小。我的小學生涯,就是在這里度過的。后來興建朝陽大道(即今潯陽大道),已成學校的圣廟便被分割肢解了,原始的圣廟僅存新華書店后面的一幢古舊建筑,它是現(xiàn)今殘存于鬧市稀有的一項古跡。
關于圣廟,還有一些趣聞,那是流傳在民間的一些故事。當我兒時,從父輩們的說談中聽到,南兵打北兵(北伐)時,有許多南兵(北伐軍)就在這廟后的廡房里駐扎,后來開走了,說是打安慶去了。日本人占領九江時,將朝南的廟門封砌,廟南的大場子和兩邊廡房就成了日本人的一個兵營。廟也空了,日本人運來了機器,安裝在廟里,用機器碾米,當?shù)氐陌傩站桶堰@座廟叫作“機器米廠”。日本投降后,這廟又成一座空屋,于是有許多到九江城來討生活的游民擁住在這空屋里,人雜,地面不安寧。巷內有戶人家有天夜里被盜,丟失了大米,那盛米的袋子肯定有個小洞眼,第二天一大早,發(fā)現(xiàn)撒卸的大米從失竊人家一溜線的通往到圣廟里,從此附近的百姓心里都很忐忑。共產黨來到九江,把這里的游民清走了,地面上變得安寧,圣廟周圍百姓的心這才踏實了。
這些是我從父輩那一代人口中得知的關于圣廟的故事。按照這些說法,圣廟在北伐時還是一個廟,到日本人來時,就徹底地不是廟了。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雖不能奉為絕對的信史,但也不可予以絕對的摒棄。民間相傳的許多故事往往反映了(或折射出)歷史的真實。清代的大學者、史學家錢大昕就曾說過,“稗乘野史每每可補正史之闕”,所以他很喜歡讀古人的筆記文章,很喜歡搜集民間流傳的史乘趣談。我想這應是讀書探史的一種好方法。
隨著歷史的變遷,九江文廟已不復存在了,僅留圣廟巷內一幢早已不是廟的陳舊建筑,周圍的棚屋把它緊緊地包裹,它也賴此扶撐,歷百余年風雨滄桑而猶存。20世紀80年代,它一度作為華潯服裝廠的制作間,被派上用場,紅火了一陣。
圣廟,作為清同治間的一幢遺存,其內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在堂內繞堂一周的墻腳下,鑲貼著許多碑刻,多是晚清遺物,很珍貴的。現(xiàn)住戶進行室內裝潢時,那碑刻都封到里面去了,這也算是一種保護吧!目前居住其內的居民也盼改善居住條件,希望此處能開發(fā)改造。一次,鐘愛九江古跡的陳新代老先生,到這里拍古廟照片,被居民誤以為是這里將要開發(fā),許多人急切地問陳老先生“這里什么時候拆呢?”住戶的急盼之情,溢于言表。這幢古老的建筑似也不可能永久留存,但我迫切希望,真要開發(fā)改造這里時,務必要將那些包裹在墻腳的碑刻,小心翼翼地取出。九江如能建一處保存并展出這些歷史遺跡的碑廊或碑林,不啻是件功德事。
如今蜷縮在圣廟巷里的那座古廟,那幢滿顯蒼顏的陳舊建筑,似乎在闡發(fā)著飽經滄桑的敘述,但它的故事,它的輝煌,早已被人淡忘。如今,許多九江人都知道有個圣廟巷,但許多九江人都不知道巷內圣廟曾負起的歷史承載。圣廟巷,這個老地名,正給我們珍存著許多歷史的印記!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王文婧
責編:許欽
審核:姜月平
掃一掃二維碼下載掌中九江
咨詢熱線: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贛ICP備13005689號
贛公網安備 36040302000178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61201900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