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買菜時,偶遇一位賣麥芽糖、谷糖的老人正在敲板糖(桐城方言,把麥芽糖、谷糖的黃褐色濃稠液體——軟糖,經(jīng)攪拌,混入空氣后凝固而成黃白色糖餅,即白飴糖),10元一小袋,見此情景,一下子把我拉到童年時代。
在物質(zhì)困乏的年代,饑餓時能夠得到一塊糖是多么愜意的事??!甜在嘴里,笑在臉上,美在心里。孩提時,早晨吃稀飯若是加上一勺白糖,似乎是世上最好的早餐。只要有糖,我們可以不吃飯。常常希望家里來客人,或者大人帶我去親戚家做客。按照我們的風俗,家里來客人,打三至五個糖溜蛋讓客人先吃,墊墊肚子,客人有時吃不下或者不吃那么多,家里的孩子就可以分到一份羹。
我們孩提時弄到糖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幾種:農(nóng)家做房子上梁時,木匠師傅把花生、方片糕、花豆和水果糖一并從梁上撒下,大人孩子都可以一起搶;農(nóng)家結婚大喜之日,新娘快到新郎家時,新郎家有專人負責撒香煙和喜糖,讓大家去搶,也是防止人們難為新娘入室;有時看到誰家有遠方的客人來,運氣好的話,也可以分到客人帶來的水果糖;或者干脆花幾分錢在代銷店買顆水果糖解解饞,甚至有時偷偷地跟在代銷店的貨車(牛車或手扶拖拉機)后,用手在裝糖的麻袋上摳一個窟窿,摳出一點“牛屎糖”(古巴糖)過過嘴癮。到了寒冬臘月,家家戶戶用紅薯或白米熬糖稀,春節(jié)前再制成凍米糖。制糖當天,孩子們可以盡情地享用,之后大人將凍米糖收藏好,等過年時家里來客人就抓一些凍米糖招待,孩子們可以一起分享。
對于我們孩子來說,能夠自作主張的莫過于把家里的牙膏皮、雞毛、鴨毛、雞胗皮(雞內(nèi)金)、塑料制品(舊塑料鞋底、塑料瓶)等,交到換糖人手里,換來一小塊板糖。一聽到換糖人用鐵棒敲擊鐵盤敲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在家翻箱倒柜,找能夠換糖的物品。不一會兒,孩子們圍繞著貨郎擔,眼盯著、手比劃著換糖人下手,希望他敲的面積大一點,再多一點,哪怕是多一點碎末,我們也要,我們要和小伙伴們分享糖的甜蜜,在舌尖上回味無窮。
最難忘應該懺悔的一次吃板糖經(jīng)歷:有個外鄉(xiāng)的中年男子賣板糖,我們中有個大伙伴警惕性特別高,把他當做嫌疑階級敵人向大隊民兵連長報告,大隊以“割資本主義的尾巴”的理由,收繳他的板糖和賣板糖的器具。大隊把收繳的板糖獎賞給我們這些孩子吃,當我們喜滋滋地吃完之后,滿臉憂愁的中年男子向我們索要包裹板糖的塑料紙。那時很小,我們無法體會這次吃板糖的快樂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
現(xiàn)在超市里的糖果種類、花樣多如牛毛,可是吸引我的還是那漸行漸遠的純天然板糖,那是真正的有魅力有味道的美食,是永恒的甜蜜記憶,也伴隨著一絲絲懺悔意識。
( 慈航)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魏菲
掃一掃二維碼下載掌中九江
咨詢熱線: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贛ICP備13005689號
贛公網(wǎng)安備 36040302000178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61201900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