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練太極拳,剛柔相接,節(jié)節(jié)貫串,勁勢連綿。形意拳則發(fā)勁沉猛,神形具備。八卦掌則輕靈活潑,步法矯健,上下相隨,式式連環(huán),如流龍,如鷹飛,變化無窮,技法萬千。他練通背拳,則冷、疾、脆、快、硬、靈、輕、綿、柔、巧,勢如猿猱,騰躍如飛。其八卦劍法,則身劍合一,浩氣凌空,如游龍,如飛鳳,其收式也,如玉樹臨風,山岳靜峙?!边@是張修林2002年72歲時,出席《美國芝加哥第二屆國際武術功夫錦標賽》,大會上表演了四派(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組合拳藝和奇門劍法后,當時在世界上極具影響力的美國《僑報》對他功夫的評價。
技驚四座
出生于1929年的張修林,安徽合肥人,自幼酷愛讀書練武,對古典文學、武術、書法、繪畫、篆刻等諸藝都專心研習,一生堅持,文武雙修,終成大家。張修林從事建設工程設計工作40余年,先后在武漢、九江等地工作,退休前任九江工業(yè)建筑設計院副總工程師。
張修林先生家學淵源,8歲始由父親(其父張慎文先生是石頭拳門大師神手唐殿卿的弟子)啟蒙,學少林曦陽掌拳基礎功夫,1945年及以前一直學練少林拳、械等。1946年在蕪湖拜沙國政先生為師,學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通臂拳等拳械,并得師祖姜容樵先生之親傳。1950年夏,在蕪湖拜胡季武先生(陳延熙弟子,古藝太極拳大師)為師,學陳氏傳統(tǒng)太極拳十三式功架、炮錘等。1951~1966年在武漢的15年間,師從祁殿臣先生(祁師是河北鐵羅漢張香齋和武術大師活猴孫祿堂的弟子)深造形意拳、劍術和孫氏太極拳等。1972年在北京得八卦掌名家李子鳴先生傳以梁振甫式八卦掌。同年得從王惠川、韓蘭宇先生學五子連環(huán)太極拳等。
半個多世紀以來,張修林活動于國內外武術園地。在武術界培養(yǎng)了許多武術干才,弟子遍及海內外。并多次擔任各級省、全國性、國際性武術運動會的裁判工作和講學、教學工作。張修林創(chuàng)作的《太極拳滿天星》等諸藝為九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申報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央電視臺12套《夕陽紅》、5套《體育人間》、9套《紀錄頻道》等欄目曾多次對張修林進行專訪和報道。
文武兼修
如今的張修林,雖已年過九旬,卻依舊耳聰目明、反應敏捷、精力旺盛、步履矯健。練起拳來,剛柔靈動,形神活潑。對武術追求尤盛不衰,曾多次應邀出席國內、外等地的多次武術表演。正如他自己篆刻的圖章《劍氣書香,人壽藝老》。張老對于練武的歸納有六個得到:“得其形,得其意,得其勁,得其速,得其神,得其壽!”可謂經典總結?!暗闷鋲邸笔撬?0歲后才加上去的,此前未敢輕加。因練武者對于“長壽”是極為珍視的。練武者要是把身體練痛、練壞、練傷,練得不健康,那是說明存在問題了。所謂“長壽”一定要健康,生活質量要好。否則,不健康的“長壽”,那是極其糟糕的事情。張修林說:“武術是極佳的養(yǎng)生保健好手段,從小練武,終身受益。中國功夫內容博大精深,各具特色,惟要練習得法。”練武者可以悟矣!
武學造詣精深,文化修為一樣了得。張修林書法得自父親傳授“中鋒捻轉筆法”。柳體基礎,加上拳法纏勢,運轉雄勁,“筆即是劍,劍即是筆”。寫起字來,書劍合一,其行筆如劍劃沙,不怪不媚,不拙不巧,而是活潑靈動,氣勢厚重,入木三分。書畫之余,兼及治印,有“秦璽漢印尊巨匠,鐵筆劍書恥狐憚?!敝娋?。
弘揚傳承
人生難得老來忙!張修林近年始終致力于武術理論之研究,用《易經》八卦學說解釋拳理,用物理、生物力學、人體結構學和武術力學,詮釋練武的功理、功法和武術健身學等。并從事整理、撰著、編繪傳統(tǒng)武術之著作,整理前輩和自己的武學文稿近300余萬字。
2019年,九江市張修林武學研究會成立,這是九江首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武學研究會。之前,張修林武學研究會已在香港、蕪湖等地相繼成立。張修林說:“研究會雖以我的名字命名,但不是研究我張修林,而是研究我所傳承的老師們所傳給我的武術文化,讓這些傳統(tǒng)武術文化能夠發(fā)揮更廣泛的作用,使國之瑰寶繼承發(fā)揚?!?/span>
練武80余年的張修林,有一個極深的體會:中華武術是“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而不是練肌肉,而且很多基本功輕練則是健身,勁練就是武功,唯有堅持才能得道,正所謂“功夫不到終是謎”。
(九江報業(yè)融媒記者 連國秀/文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aromanila.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吳雪倩
掃一掃二維碼下載掌中九江
咨詢熱線: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贛ICP備13005689號
贛公網(wǎng)安備 36040302000178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6120190002號